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复习参考题》教案_9.docVIP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复习参考题》教案_9.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高中数学教教《必修2》第2章内容。该课是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本节课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从立体几何和空间向量的出发,用向量的方法来研究几何关系,体现化归转化讨论的数学思想,又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三学生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习,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复习了向量和立体几何基本知识,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教学,通过直观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内容进行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相关规律和结论,将坐标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综合应用,从而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四、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统一的要求,结合班级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1、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证明;2、求解空间几何体中的角度和距离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方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类比学习能力,用联系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训练学生严谨的化归转化和逻辑分析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教学中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特点制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明确空间立体几何主要知识内容和典型题型,掌握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技巧。 难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立体几何答题思路和书写步骤,能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图 复习问题 复习问题 引入问题 总结规律 知识运用 拓展探究 课后小结 2、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1)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判断和证明, (2)空间角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展示。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二)、典型例题示范 类型一:线面角的求法 1、例 1 :如图,多面体ABCDEF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BAD=60°,四边形BDEF是梯形,BD=DE=2EF,BD∥EF,DE⊥平面ABCD. (1)求证:BD⊥AF; (2)求直线CE与平面BCF所成角的正弦值. 思路点拨:1)问证明,直接利用定理。2)向量法证明 解题过程: (1)证明:连接AC交BD于O,连接OF. 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可知BD⊥AC,OD=eq \f(1,2)BD,因为BD∥EF,OD=EF,所以四边形ODEF是平行四边形,即OF∥DE,又DE⊥平面ABCD,BD?平面ABCD,所以BD⊥DE,故BD⊥OF,又AC∩OF=O,所以BD⊥平面ACF,又AF?平面ACF,所以BD⊥AF. (2)以O为坐标原点,直线OB,OC,OF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设菱形ABCD的边长为2,则由题意可知B(1,0,0),C(0,eq \r(3),0),F(0,0,2),E(-1,0,2),设平面BCF的法向量为n=(x,y,z),因为eq \o(BF,\s\up16(→))=(-1,0,2),eq \o(BC,\s\up16(→))=(-1,eq \r(3),0), 所以由eq \b\lc\{\rc\ (\a\vs4\al\co1(n·\o(BF,\s\up16(→))=0,,n·\o(BC,\s\up16(→))=0,))得eq \b\lc\{\rc\ (\a\vs4\al\co1(-x+2z=0,,-x+\r(3)y=0,))即z=eq \f(x,2),y=eq \f(\r(3),3)x, 令x=6,则n=(6,2eq \r(3),3)是平面BCF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CE与平面BCF所成的角为θ, 因为=(-1,-eq \r(3),2),所以sinθ==eq \f(|-6-6+6|,\r(57)×2\r(2))=eq \f(\r(114),38). 故直线CE与平面BC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eq \f(\r(114),38). 方法总结:1.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是斜线及其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