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 《故都的秋》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b5E2RGbCAP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天净沙 ?秋思》导入 二、解题 1 / 7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 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p1EanqFDPw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作者及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 1934 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 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XDiTa9E3d 四、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 , “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 RTCrpUDGiT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 “清” ??清闲 恬静安谧 “静” ??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 “悲凉” ??落寞 衰弱 萧条 进一步说明 : 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 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 概括的 5PCzVD7HxA 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线索所在。 2(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 : 总起 ( 第 1、2 自然段 ) 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2 / 7 第二部分 : 分写 ( 第 3,12 自然段 )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记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 秋蝉残鸣而报秋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 枣树秋色之奇观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第三部分 : 总括 ( 第 13、 14 自然段 )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3( 思考 : 作者既然是写北国的秋,为何还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 , 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 色, 明确 :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进一步说明 : 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jLBHrnAILg 明确 : 作者在与北国秋“清、静、悲凉”相对应的写江南 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是“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 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xHAQX74J0X 五、作业 北国之秋的特点体现在哪些地方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前复习引入 ??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深入研读 3 / 7 1(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 从哪些句段中,你 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 , 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 LDAYtRyKfE 设题意图 :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并提取文中的精要,即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既要分别品味写景和抒情,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点。如 何看待这种“悲凉”,要求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鼓励。 Zzz6ZB2Ltk 明确 : 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 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被称做“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 “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 dvzfvkwMI1 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 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 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rqyn14ZNXI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 : “,, 看起来既觉得

文档评论(0)

187****6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