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所得课税规则的构建.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浅论股指期货所得课税规则的构建 [摘要]股指期货交易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基础资产的标准化期货合约。交易 中双方当事人取得的收益和支付的费用将改变交易双方当事人的消费能力和投 资水平,从而产生相应的税收后果,应当认定为应税所得。股指期货交易应当 是以风险管理权为标的的买卖合约,其收益应当认定为“财产转让所得”。但 由于当前财产转让所得的概念尚不能涵盖“风险管理权”这一新型财产性权利 的转让收益,应有必要构建新的课税规则以确定不同交易目的的股指期货交易 的纳税义务及其课税时点等问题。 [关键词]股指期货交易;所得税;套期保值与投机 2010年4月16 日,中国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 数为基础资产的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时期后的股票指数价 格水平。在日均2 400亿元的假设下股指期货将提升证券业收入的10%左右。 按照成交额每天1 800亿元至2 800亿元计算,预期股指期货将为券商带来 163.4亿至254.1亿元左右的收入。庞大的市值交易必然引发其税收课征的问 题,然而,当前有关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仅对货物期货交易的增值税和金融期货 交易的营业税有所规定,对金融期货交易是否以及如何课征所得税则并无规 定。股指期货交易是否应当课征所得税、应当按何种所得进行征税、避险或投 机交易是否将影响其税负的承担等,也成为当前争论不休的问题。为保证公平 课税,有必要对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交易的所得课税问题予以研究。 一、股指期货交易所得的可税性分析 不主张对股指期货征收所得税的学者认为,期权或期货交易均为保证金交 易,其交易额是一种虚拟金额,且其交易结果具有零和性的特点,即多空相抵 以后结果为零。就整个期货市场而言,多头部位的盈余总是与空头部位的亏损 相一致,反之亦然。整个市场的财富总量不变,亏盈数额的划转只是一个存量 的调整,完成了一次财富的再分配。整个市场的资金总量是不变的。股指期货 交易并不会产生收益,而只是投资者之间的收益发生转移。既然股指期货交易 并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只是交易各方收入的再分配,其税基具有明显的虚 拟性,作为非新增的价值并不应当纳入所得课税的范围。既然股指期货交易并 不能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如果国家对其课税,无疑将使期货市场上的资金(私有 财产)以税收的形式转化为国库资本,产生资本课税的后果。既然税收应仅对财 产增值额征收,在经济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价值产出,对股 指期货交易似乎并无课税问题。 对具有零和性,或者说不能自我创造新增社会财富的股指期货交易而言,其 交易者所取得的收入是否应当纳入应税所得的范围,实际上正体现了应税所得 是否应当为“新增价值”的税法争议。应税所得的概念界定在当前各国所得税 法乃至学界研究中均无统一定论,其主要的代表学说为所得源泉说、净资产增 加说、市场所得说和消费型所得说。尽管各学说所确定的应税所得的内涵和外 延差别巨大,但仅有所得源泉说认为个人所得原为国民所得的一部分,凡经济 活动致新的社会生产发生,而有助于总体经济生产提升,才能作为课征对象。 除此以外,净资产增加说、市场所得说和消费型所得说均认为应税所得的概念 并不应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进程,而应根据个人的利用性予以确定,即所得税课 征的正当性,不在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进,而在于个人对某项财产是否享有处 分支配或消费能力,依照量能课税原则是否应当负担纳税义务。根据当前通行 的Haig-Simons的应税所得概念,在期间的起止点间所改变的用于消费和投资 的市场价值,即应构成应税所得。依此观点,应税所得应为可供使用消费以满 足私人欲望的财产,一项所得是否为应税所得,并非从整体经济成果加以判 断,无论其是否为社会新增财产或价值,只要构成以个人对财产的使用支配、 用于消费与投资的可能,即可认定为构成应税所得。 我国应税所得的确立并非遵从所得源泉说,而是将评价应税所得的标准置于 收人取得对个人消费权利的改变,即税收的课征是以单个主体作为衡量基础 的,即以个人取得的收益是否符合应税所得的内涵和外延来判定是否应当承担 纳税义务。只要一项所得可能增加可供个人消费的财产,无论其来源如何,是 否为社会新增价值并非其关注的重点。从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法》所明确列 举的10项所得类型和《企业所得税法》列举的9项所得来看,既包括了作为社 会新增价值的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类 型,也包括非新增价值而仅是财产重新分配的偶然所得和接受捐赠收入等所得 类型。尽管各类所得来源形式

文档评论(0)

177****1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