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986间高温超导体发现的历史再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摘要:   1986-1987年间在超导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重要突破,在世界性的范围带来了 科学 史中罕见的激烈竞争。至今,在拉开了7年“ 历史 距离”之后,关于这段历史,许多当事人和一些记者已发表了不少著述,但其间说法不一致之处颇多,而前几年科学史家撰写的这段历史,限于当时可得的材料,现在看来也不够详尽和全面。[2]基于现有的资料,以及笔者近来对中、日、美参与了当时工作的带头科学家所作的访谈,本文将首先回顾有关历史背景,然后对从1986年突破出现到1987年初液氮温区超导体最初发现的历史重新进行梳理,并在最后对此段竞争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背景与突破的开端   几十年来,阻碍超导电性得以广泛应用的最重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已知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tc)太低。虽经众多科学家在此方向的多年努力,但自从1973年在铌三锗中发现23k的临界转变温度之后,这一纪录一直保持了13年之久。如此之低的温度,通常要用代价昂贵的液氦手段才能获得,而对液氮温区(77k以上)超导体的发现,则似乎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超导研究一度曾处于低潮。但是,1986年,转机终于出现在对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   缪勒和贝德诺兹的最初设想是,在某些具有可导致畸变的所谓jahn-teller效应的氧化物中进行寻找。在二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先研究了镧镍氧化物系统,但没有成功。1985年,在读到了法国科学家米歇尔(c. michel)等人对钡镧铜氧化物所做的研究后,他们又将注意力转向了这种含铜的氧化物。[3]很快地,1986年1月,他们在自己制备的钡镧铜氧样品中,利用电阻测量观察到了30k左右的起始转变温度。[4]这是一个绝对令人兴奋但又有些难以置信的结果。但为了保险起见,经验丰富的缪勒还是坚持继续重复实验,直到4月中旬,他们才向《物 理学 杂志》送交了 论文 。该论文于4月17日为杂志收到,论文被谨慎地题为“钡镧铜氧系统中可能的高tc超导电性”。[5]由于要进一步确认他们发现的是超导电性,除电阻测量之外,尚需测量其样品的迈斯纳效应,但当时他们手头甚至没有可用的仪器。定购的仪器到8月份才到货。[6] 贝德诺兹和缪勒迅速调试好仪器,果然进一步的磁测量支持了他们原来的结论,当报道新结果的第二篇论文寄到《欧洲物理快报》时,已是10月22日了。[7]   在超导史上,曾多次有人宣称发现了高温超导体,但最终均以结果无法为他人所重复或被证伪而告终。由此大多数科学家对大多数发现高温超导体报道总是倾向于持怀疑的态度。很 自然 地,与对待重大科研发现的常规作法不同,贝德诺兹和缪勒除了送交论文去发表之外,他们没有再以任何其他的方式来公布这项划时代的成果。当然,据一份 文献 所讲,在等待测量迈斯纳效应的仪器到达的这段时间中,他们曾有少数几次向为数不多的人介绍其工作,但听众的反应“充其量只是不冷不热”而已。[8]他们的第一篇文章直到9月份才正式发表(而他们第二篇关于磁测量的论文的问世已是1987年的事了),因此,在经过了半年之后,广大的物理学界才有可能了解其工作。   按照贝德诺兹和缪勒原来的估计,别人对他们的工作的证实和接受恐怕至少要用2-3年的时间。[9]此时,贝德诺兹和缪勒在超导物理学界并不是知名人物,其论文所发表的杂志也算不上是发表超导研究工作的最权威刊物,再加上历史上的教训,大多数超导物理学家或是并未留意到其工作,或是持怀疑态度。但是,在 中国 、日本和美国,毕竟有少数科学家敏锐地迅速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正是由于他们的证实和进一步研究,使得事态后来 发展 的速度远远地超出了贝德诺兹和缪勒原初的预期。    二、反应   9月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在物理所图书馆中读到了贝德诺兹和缪勒刚刚发表的文章。[10]基于长期研究高温超导的背景,赵忠贤在回忆当时的想法时说:“我认为缪勒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尽管对于真正的机制至今也不清楚,但我认为存在cu3+ 与cu2+ 之间的巡游 电子 将导致具有jahn-teller效应的cu2+ 与无jahn-teller的cu3+ 交替变化,从而将有利于造成很强的点阵不稳定,而又不引起结构相变。这将有利于超导体的临界温度。”[11]正是根据这种将结构的不稳定与高温超导相联系的推理,赵忠贤相信了贝德诺兹和缪勒的结果,马上找人联系和筹备,于10月中旬和陈立泉等人合作开始了研究工作。同时,他也将自己的看法通知了国内外的一些同事。   在日本,反应也同样迅速而且更富于戏剧性。9月份,日本电子技术实验室的科学家就获得了消息,而且试图重复贝德诺兹和缪勒的实验,但没有成功。[12]10月4日,在一次由文部省组织的关于超导材料的会议上,日本大学的關泽和子将贝德诺兹和缪勒文章的事告诉了同在参加会议的东京大学的北泽宏一,但后者并未相信这是真的,只是随后

文档评论(0)

文库创作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