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行为理论事实价值与标准体系建构中.doc

物权行为理论事实价值与标准体系建构中.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权行为理论:事实、价值和体系建构(中) 孙鹏 西南政法大学 副教授   三、权行为理论和交易公平   依据物权行为理论,债权行为无效、被撤消或解除,并不影响物权行为效力,物权变动仍然成功。协议当事人不能够依据失去全部权要求返还全部权,而是要依据下述要求要求返还全部权:因为自己推行是在没有有效法律原因情况下进行,对方当事人所以而“不妥得利”,所以其“没有原因(sine causa)”取得全部权应该归还。从而造成了这么一个结果,因无效协议而为交付返还请求权并不能依据全部权“物上返还原物请求权”提出,而应该依据债法上“不妥得利返还原物请求权”提出 [1]。然而,将全部权返还请求权转化为不妥得利返还请求权,对交易各方当事人利益产生何等影响,对交易公平是否组成妨碍?却是物权行为理论价值判定中讨论最为热烈问题。   (一)利益衡量:截然对立两个结论   反对物权行为理论学者认为,假如奉行物权行为理论,将严重损害出卖人利益,违反交易活动中公平正义。在交付标物后发觉买卖协议未成立、无效或被撤消,因物权行为含有没有因性,不受债权行为影响,买受人仍取得标物全部权,而出卖人仅能依不妥得利制度请求对方返还不妥得利。在这种情形,出卖人从全部权人变为债权人,不能享受法律对物权尤其保护,其地位十分不利。因这种不利产生不公平在出卖人无过失买受人有过失时显得尤其突出。(1)假如买受人已将标物转卖,即使第三人恶意,也能取得标物全部权,出卖人不能向第三人行使任何权利,只能向买受人要求返还转卖所得价金;(2)假如买受人已将标物提供担保,即在标物上设定担保物权,担保物权在法律效力上优于债权,所以出卖人不能请求返还标物,只能向买受人请求赔偿;(3)假如买受人其它债权人对该标物为强制实施,则出卖人不能提出异议之诉;(4)假如买受人陷于破产,出卖人不能依物权行使别除权从破产财产中取回标物,而只能和其它债权人一起,根据债权百分比受清偿;(5)假如非因为买受人过失造成标物毁损灭失,买受人能够免责。而假如不适用物权行为理论,买卖协议不成立、无效、被撤消后,全部权不发生移转,出卖人依旧保留全部权,在上述前四种情况,出卖人均可依法取回标物,即使第五种情况,买受人有过失时也应负担缔约过失责任,出卖人利益取得很好维护。 [2]而德国学者Heck在其1937年出版《无因物权行为论》一书中,更是用利益衡量方法,检讨了所谓物权行为带来“交易上利益”,其基础理论主张为:在无因性下,牺牲出卖人利益以保护买受人债权人(立即标作为其债权通常担保)结果是显著不妥。同时,无因性保护从买受人处取得标第三人功效,因为公信制度确实立而被减杀,即使确实存在公信制度保护不了领域,也仅仅是无因性保护不妥扩大(将恶意和重大过失者纳入保护范围,违反国民感情和交易法标准)而已。反对物权行为学者认为Heck主张至今也有极大说服力,即使最激进无因论者也不复能提出更强有力反驳主张。 [3]   和此相反,肯定物权行为理论学者认为该理论一直最大程度地协调和表现法律对当事人利益公平保护,具体而生动地实践了交换正义理论,所谓物权行为行为理论“显著损害出卖人利益”、“以损害民法公平和老实信用标准为代价”批评是没有依据,将此用于对物权行为有因性批评,才是确切。这些学者在综合分析多种交易情况下出卖人、买受人和第三人利益状态后指出:假如奉行物权行为无因性,在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情况下,若标物已经交付价金未交付,则出卖人全部权转化为不妥得利返还请求权,买受人取得完整全部权,从买受人处受让该标第三人也能取得无瑕疵全部权,即对出卖人不利,对买受人和第三人有利;而若标物未付,价金已付,则买受人和出卖人利益状态刚好交换,即对买受人不利,对出卖人和第三人有利;而若钱货两清,对买卖双方均无利害可言,而对第三人较为有利。从总体上观察,无因性模式下,买卖双方在不一样情况下有得有失,而第三人总是立于有利地位,法律对交易各方利益保护在概率上均等,交易安全也取得有力维护。而假如奉行有因性,在债权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消时,若标物已付,价金未付,则出卖人依旧保持对标物全部权请求权,而买受人无所谓收获,也无所谓失去,从买受人处取得标第三人则应该返还标物,即此刻对出卖人有利,对第三人不利;若标物未付,价金已付,则出卖人依旧基于价金全部权特点(价金占有些人即全部权人)取得全部权,买受人虽未取得标物却丧失价金全部权,此刻对出卖人有利,买受人不利;若标和价金两清,出卖人仍可基于价金全部权特征而取得全部权,买受人虽占有标物却不能取得其全部权,从买受人处取得标物第三人也不能取得全部权,即此刻对出卖人有利,对买受人和第三人极其不利。可见,在有因性模式下,对出卖人总是有利,对买受人和第三人总是不利,法律对各方当事人利益保护显失公平。 [4]   (二)利益衡量时应遵照什么样规

文档评论(0)

130****866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