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64.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前运算阶段(2-7岁) 语言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逐渐能够用符号 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也就是 开始有了一定的符号功能。 此阶段,思维发展的两个典型的局限是: (1)片面性:思维只集中在事物某个方 面,忽视其他方面。 如“守恒”实验:认为高的杯子中水多,只 看到高度,没看到粗细。 (2)自我中心(我向思维):认为别人的 思考方式与自己相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能够运用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在分 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 进步。 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 性”,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发展了了解他人的能力,增进了与他人 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完善,思维不再 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开始运用抽象概念,能 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思维具有更大弹 性和复杂性。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 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 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 娃的所看到情景。(如图所示) 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 熟悉。 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 偷”: 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 部位的小偷?(如图所示) 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 率高达90%。 三山问题的实验情景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质疑: 是否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关于“ 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 把玩具娃娃放在山的另一边,要儿童说出玩具娃 娃的所看到情景。(如图所示) 后来研究者认为这个任务对儿童太难,太不 熟悉。 改编的实验——“农庄实验”和“警察抓小 偷”: 处于十字架某个部位的警察是否能看到各个 部位的小偷?(如图所示) 结果:可能由于儿童对情景比较熟悉,正确 率高达90%。 警察抓小偷的实验情景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行为 二、道德发展 三、社会化中的人格 概念——社会性发展: 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 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性发展,这个 过程也叫做社会化。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方 面: 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道德判断 的发展、人格的发展 一、依恋行为 1、依恋: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 亲密感受以及互给温暖和支持的情感联系。 婴儿期的依恋: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紧密 的情感联系。其中看护者多为母亲。 2、相关理论: (1)母亲通过条件性强化,满足婴儿的各 种生理需要,如给予食物和温暖,建立起依恋 行为。 (碗柜理论) (2)不仅是由于满足了生理需要,还有其 他方面需要的满足,如情感需要的满足。 如哈罗的实验:当猴子感到害怕时会去抱 不能提供食物的“布猴妈妈” 。如图所示: 小猴与柔软的布妈妈的依恋行为 3、依恋类型: 三种类型的特点 安全型 逃避型 矛盾型 母亲在场 以母亲为探 不会寻求 生怕离开 索基点、不 母亲帮助 时寻求安慰 母亲离开 哭泣、焦虑 很少哭泣 不安 母亲回来 很高兴 设法逃避 想亲近、 又想拒绝 导致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 母亲的待婴方式和婴儿自身的人格相互作 用的结果 待婴方式:研究发现—— 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需要比较敏 感:喂食的速度、时间、方式等都有规律,并 经常抚摸孩子

文档评论(0)

177****91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