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记叙:“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 是的,有些意外,不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也不是《药》和《祝福》,倒也在情理之中。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距离他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近1年。 就自身年龄来说,鲁迅白话文小说创作的时间颇晚,不过,一写就是大家之作,这得益于他前期在文学及其他知识上的积累。如果说,《狂人日记》在创作上还不够成熟,那么《孔乙己》就完全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了。正如鲁迅自己说的: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落脚点在“大家风度”上,这却是“最欢喜”的原因,言下之意是不是说,鲁迅其他的小说就没有大家风度了呢?难道鲁迅自谦如此?!当然,个人如此说,仅仅一种意淫,就只一个“大家风度”,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就像有的科学家、思想家等等被人冠以各种“伟大”之名,但他们个人却往往极力否认,当然这里面有谦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他们与常人的价值向度不同。 那么,鲁迅心中的“大家风度”是怎样的?回到《孔乙己》文本本身吧。 这是一部典型的悲剧,能够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的浓缩,涉及到教育、风化、精神品格,不过,如此深刻而巨大的“悲”却涵盖在篇幅不到2800字的作品里,不能不令人叹服。这是精炼,照鲁迅自己的话说是,寥寥数页描写出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过,这也是其他伟大小说的特征之一。单单此点,似乎是难以为说“最喜欢”。关键的另一句话是“讽刺又不很明显”。我们知道,鲁迅的小说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与讽刺”,不过,他却把“不那么明显”作为喜欢的一个原因,怪哉?难道不是越讽刺越好?那会多么令人痛快淋漓啊!如此说,恐怕自己又犯了意淫的毛病了。 难道越明显,讽刺就越大越深刻?这不但是一种意淫,而且是一种谬误。“骂人不带脏,杀人不见血”才是高招,讽刺也是一样,越含蓄往往越深刻,也更让人在轻轻一笑后变得沉痛。 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记叙:“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 是的,有些意外,不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也不是《药》和《祝福》,倒也在情理之中。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距离他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近1年。 就自身年龄来说,鲁迅白话文小说创作的时间颇晚,不过,一写就是大家之作,这得益于他前期在文学及其他知识上的积累。如果说,《狂人日记》在创作上还不够成熟,那么《孔乙己》就完全是一篇成熟的作品了。正如鲁迅自己说的: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落脚点在“大家风度”上,这却是“最欢喜”的原因,言下之意是不是说,鲁迅其他的小说就没有大家风度了呢?难道鲁迅自谦如此?!当然,个人如此说,仅仅一种意淫,就只一个“大家风度”,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就像有的科学家、思想家等等被人冠以各种“伟大”之名,但他们个人却往往极力否认,当然这里面有谦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他们与常人的价值向度不同。 那么,鲁迅心中的“大家风度”是怎样的?回到《孔乙己》文本本身吧。 这是一部典型的悲剧,能够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的浓缩,涉及到教育、风化、精神品格,不过,如此深刻而巨大的“悲”却涵盖在篇幅不到2800字的作品里,不能不令人叹服。这是精炼,照鲁迅自己的话说是,寥寥数页描写出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过,这也是其他伟大小说的特征之一。单单此点,似乎是难以为说“最喜欢”。关键的另一句话是“讽刺又不很明显”。我们知道,鲁迅的小说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与讽刺”,不过,他却把“不那么明显”作为喜欢的一个原因,怪哉?难道不是越讽刺越好?那会多么令人痛快淋漓啊!如此说,恐怕自己又犯了意淫的毛病了。 难道越明显,讽刺就越大越深刻?这不但是一种意淫,而且是一种谬误。“骂人不带脏,杀人不见血”才是高招,讽刺也是一样,越含蓄往往越深刻,也更让人在轻轻一笑后变得沉痛。 《孔乙己》的悲剧性不言自明,而作者却把它写成了一部“轻喜剧”,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仅仅人们在静下来后,再去回想与思考,才会心生悲凉。在这篇小说里,好像任何人都没有“悲哀”,即使是孔乙己,他不过是以酒过日,麻麻木木,浑浑噩噩罢了,对自己没有可怜,对他人与社会也没有愤恨,仅仅还残存着一点自欺欺人的自尊,以至于在别人讪笑自己是小偷及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才“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以及“显出颓唐不

文档评论(0)

138****2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