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AF内固定分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椎弓根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 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一科 项目负责人雷文黎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9年12月—200年10月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段脊 椎骨折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5-45岁,平均33.4岁。 伤后8小时内入院12例,10天后4例。损伤节段T123例、L1 15例、L25例,合并其他骨折12例。神经损伤功能评定采用 Franke1法评价:A级4例,B级3例,C级7例,D级7例,E级 2例。X光片示:正位伤椎示椎间隙变窄,椎体变扁;侧位 伤椎椎体高度丢失,不同程度出现后突畸形;椎体前、后高 度分别为54.2%和74.2%;术前Cobs角平均17.40。CT显 示损伤椎体骨折,可清楚显示有无楔形变,骨块突入椎管 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等骨折。MI显示损伤椎体骨折,硬 脊膜受压,脊髓受压变形、挫伤水肿、断裂等情况。 手术方法 )椎弓根的应用解剖 1.椎弓根在椎体的后外侧,左右各一,是椎体的最坚强部分 圆锥形,周围由坚强的皮质骨构成,中心有少许松质骨。 直径 定位点标志:1)腰椎椎弓根定点标志,采用固定椎的上 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与横突中住水平线的交点,该处椎 板外缘有一典型的骨嵴,定点标志相当于紧靠骨嵴外上方 的凹陷处。2)胸椎椎弓根定点标志,位于小关节的下缘中 点线交点的外侧3mm。 (二)椎弓根定位及植入 1.定位同上,应用拍片或C型臂定位准确,掌握好每 平面的TSA角及SSA角 2.锥孔植入过程中使用手锥,凭手感进入椎弓根, 4.测深 5.植入螺钉,严禁盲目操作所引其严重后果 (三)复位原理 迪克钉能沿胸腰椎生理前凸的纵轴提供并 保持均匀恒定撑开力,使前纵韧带、纤维 环、后纵韧带等骨的连接装置在原有的解 剖形态上定位伸张,牵动创伤后移位的骨 折块复位,从而达到椎管减压及解剖复位 作用 RF,SF角度螺钉,角度选择0060120 (三)复位原理 3、AF系统是在RF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制成功的 新型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它既保留了RF系统角度螺钉重 建脊柱生理弯曲的准确性及坚固性,又无角度螺钉U型 口与螺杆结合的结构使三维调整所受的限制,更无万向 关节易松动的缺陷。AF系统在设计上能提供撑开、加 压、轴向逆转及前后方矫正等矫正力,从而可以减轻并 矫正胸腰椎的各种畸形。他能够提供坚强的固定及三维 空间内的矫正控制。它能够做到:1)前凸和后凸畸形 的复位。2)脊柱节段性的稳定。3)前后方脱位的复位 4)术后病人允许早期活动。系统构成:1)椎弓根螺钉 4枚,直径4.5mm。2)撑开棍2根,3)10mm锁固螺帽4 枚,4)横连杆1套,7mm锁固螺帽4枚,5)未抛光连 接块2个,6)抛光连接块2个。 (四)手术操作 硬外麻或局麻,俯卧位,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后正中 切口,对椎体进行减压,探査脊髓受压情况,清除椎管 内血块及小骨块,突入椎管前方的骨块用嵌入器将其复位, 以解除压迫。硬膜囊破裂者给予缝合。采用 Weinstein定 位法,在伤椎上下各一个椎体两侧钻入椎弓根螺钉。直视 下用手锥凭手感徐徐钻入椎弓根,钻入时注意TAS角,同 时掌握SSA角,以保持螺钉与椎体终板平行,深度为钻入 椎体的80%。确定为骨隧道后,置入克氏针,拍片或C型 臂透视满意后,攻丝,选用直径4.5mm椎弓根螺钉置入进 钉孔,如无拍片及透视条件,用克氏针探及内壁坚固,确 定手锥是否进入椎弓根及椎体内。将棍与60-120连接块放 入螺钉尾端,紧固螺帽,转动棍进行撑开及复位。辅以横 连杆以加强固定,经透视或拍片复位满意后,冲洗伤口, 术后负压吸引24-48小时拔除。 结果 例术后及术后1年拍片以测量椎体前后高度及 Cobb’s角度变化。AF系统复位后平均椎体前,后高度 分别为89.3%和96.3%。术后1年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 术后Cobb’s角平均0。随访20例,A级4例均无恢复 B级1例恢复到C级;C级4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 级;D级5例恢复到E级;E级2例无变化。3例出现断钉 (棒)现象。 四讨论 )、当前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概况 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最早是由 Boucher于1959年提出,他 描述用长螺丝通过椎板、椎弓根至椎体中以固定腰椎和骶椎获 得成功。但用于治疗胸椎和腰椎的骨折脱位,则是近几年的发 展。Dick、 Roy-Cami1le、 Steffee、 Kraglugue等学者应用该 技术治疗脊柱骨折后,这项技术便在欧洲得以广泛开展。国内 最先于1959年改良应用该技术。从传统的保守治疗发展到目前 采用各种手术入路及选用优良的内置物,从早期采用棘突钢板 哈氏棒,鲁氏棒等简单长节段固定方法到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 定方法RF,AF,CD、DRFS、S0CON、TSRH等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A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