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与高尔斯华绥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两大主要的社团: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翻译活动主要围绕现实主义文学展开;创造社则高举浪漫主义大旗。郭沫若是创造社的核心与支柱,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强调文艺应该尊重个性,表现主观,也热衷于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译介。但从1924年5月郭沫若开始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并逐渐与底层民众有了密切接触以来,他逐渐转变为推崇现实主义文学,甚至提出“我们对于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要根本铲除,我们对他人浪漫主义的文艺也要取一种彻底反抗的态度。” 自此,郭沫若开始重视外国现实主义作品的译介,其中就包括约翰#8226;高尔斯华绥。
郭沫若是把高尔斯华绥的戏剧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但郭沫若只选译了高尔斯华绥众多作品中的三个剧本:《争斗》、《法网》和《银匣》。这与当时郭沫若选择翻译作品的要求相吻合――注重翻译作品的社会功用。自郭沫若转向现实主义开始,他就自觉地以译介工作来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中国新文化发展的需要。他认为高尔斯华绥的戏曲“可以说都是社会剧,他不满意于社会之组织,替弱者表示极深厚的同情,弱者在现社会组织下受压迫的苦况,他如实地表现到舞台上来,给一般的人类暗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路径。”郭沫若翻译的《争斗》、《银匣》和《法网》在国内出版时,中国正处于革命的水深火热之中,经历了“五卅”惨案,北伐以及蒋介石集团的叛变,革命环境非常恶劣。通过对这几部戏剧的译介,郭沫若希望能借此激起广大民众的革命意识,号召民众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推翻腐朽而没落的旧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作家、戏剧家能汲取国外现实主义文学因素,创作出反应中国现实的作品,推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高尔斯华绥以他特有的疏远静观的冷静笔法,客观地描述现实社会的黑暗和矛盾,如实地讲述身边发生的不公平事情,不表现出对某一方的偏袒。这是他一惯的戏剧创作观――“不给观众提供什么现成的标准, 而是表现生活与性格的现象” ――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做出公正的判断。《银匣》是高尔斯华绥的第一部戏剧,他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围绕一个小小银色烟匣的失窃,揭示了法律对贫富的不公正待遇,抨击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自私。《争斗》是高尔斯华绥最为成功的剧作,讲述了一场工人的罢工斗争,工人代表大维#8226;罗伯茨喊出了“资本是一个吃人肉喝人血的妖怪。这东西一日不铲除,工人便一日没有幸福。”一语道破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虽然工人罢工的结局是双方妥协,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这出戏对1911年的英国工人大罢工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英国著名评论家R#8226;H#8226;马塔拉姆说,“它不是工业历史的记录,而是历史的预言。”《法网》则通过对一个性格柔弱的会计公司小职员为救爱人篡改支票后的悲惨结局的描写,揭示了英国法庭的黑暗,正义无法申张的情况。该剧引起了英国社会对法庭和监狱的反思,并最终对法庭和监狱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是,尽管高尔斯华绥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极其不满,总是为下层阶级的贫困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愤愤不平, 希望改善他们的悲惨处境,并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却没有明确提出改变资本主义的要求。在《银匣》的末尾,两个都因盗窃而有罪的人中, 失业的蒋四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被判处做一个月的苦力,并被法官称作“社会的蟊贼”,而议员的儿子杰克却逍遥法外。《法网》的主人公菲尔德最后被逼跳楼身亡。剧本缺少明确的是非观点。《斗争》描写某工厂中的劳资矛盾和工人的罢工斗争。但斗争的结果却是双方妥协, 一切恢复了原样。高尔斯华绥认识到了英国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 但是他又反对工人斗争, 希望双方通过妥协来解决矛盾。他依然是站在资本主义的一方,停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表现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
在这一点上郭沫若与之全然不同。受到马克思主义熏陶的郭沫若不但振臂高呼要彻底推翻旧社会,而且身体力行,面对当时中国血雨腥风、白色恐怖的环境,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参加北伐,加入中国共产党,马不停蹄地为建立新社会而奔波劳累。他的文艺创作和译介工作也紧紧围绕着革命这一主题展开。1925年,郭沫若在上海南京路亲眼目睹了“五卅”惨案,痛心疾首,同年他创作了纪念“五卅”惨案的历史剧《聂莹》。该剧运用“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原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歌颂威武不屈、为伸张正义而英勇献身的爱国叛逆女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
《争斗》、《法网》和《银匣》这三部现实主义剧作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深刻地反应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生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它们也包含了高尔斯华绥消极的思想和价值观,但郭沫若对它们的译介,主要是从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发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