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考察桐城派的兴起.docx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化视角考察桐城派的兴起 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延绵时间最长、影响 最大的一个散文派别。 桐城派古文具有鲜明 的特色,内容上以宣扬程朱义理、封建伦理 道德为主;形式上结构谨严,剪裁精当,文 辞雅洁,平易畅达,声调抑扬,杂以说理, 辅以考证。 桐城派一般以康熙年间的方苞为初祖, 1930年,桐城派殿军马其昶去世, 桐城派至 此才划上句号。桐城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 阶段,初期桐城派以活动于康熙至嘉庆年间 的方苞、刘大概、姚鼐为主要代表。这三人 均为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得名。方苞关 于古文文论基本纲领的 “义法”说;刘大 概关于“神气”、“音节”、“字句”的文 章要素理论;姚鼐关于“义理、考据、辞章” 的古文创作论,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体 系。中期桐城派主要活动于晚清时期,主要 代表有梅曾亮、方东树、曾国藩、黎庶昌、 吴汝纶等人。这一时期的桐城派在时代变化 面前,一方面承继桐城派先辈衣钵,一方面 在古文理论与创作上都有所变革,一定程度 跟上了时代变革的步伐。后期桐城派,即桐 城派末流,主要活动于辛亥革命以后,其遗 老林纾、马其昶等人固守桐城派古文与程朱 义理,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斥为“谬种”、 “妖孽”。 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派 别,但少有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它产生 的原因。本文将选取狭义文化的视角,力求 对桐城派的兴起作一系统的考察,并对桐城 派这一文化现象兴起所依托的区域背景作 一客观分析。 作为观念形态的狭义文化,是与政治和经济 相对应的文化。狭义文化主要包括文学、教 育、学术思想、艺术、社会习俗等具体的文 化领域。从狭义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相对 全面而又具体地去理解一个文派的兴起。 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考察, 桐城派的兴起当与 文学、教育、学术等具体文化领域的发展密 切相关。 文学发展、学术流变与桐城派的兴起 从文学角度看,唐宋古文的勃兴源于骈文 末流的衰敝,清代桐城派的兴起则源于唐宋 以后古文的没落。 古文一脉,兴盛于唐宋,至元代日渐衰落。 在有明一代,则几经兴衰沉浮。〈〈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尧峰文钞》中说:“古文一脉, 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 而极蔽。” [1]此观点虽显偏颇,但也大体 勾勒出明代古文的发展脉络。 明初,宋濂重倡韩、柳的载道之文,但作 为个人的文学主张,并没有在文坛上形成多 大的影响。宋濂以后的“前后七子”,却揭 蕖“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旗帜, 认为文自西汉以下,皆不足观,唐宋古文受 到了 “前后七子”的排挤与轻视。虽然在复 古的态度上,“前后七子”与韩、欧等人并 无区别,但两者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态度却有 很大差异。“前后七子”全然没有唐宋古文 诸家“以复古为创新”的精神, 他们把秦汉 之文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 一字一句地进行 摹拟,认为文章须“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 一字不出汉以前”,否则不能得古人神髓。 形式上过于规模古人,成为“古典的形骸”, 大大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明代中叶,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 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不满于“前后七子" 的一味拟古,他们推尊韩欧之文,反对盲目 复古、摹拟剽窃的文风,提倡唐宋古文诸家 学古创新、平易通达的传统。归有光对“前 后七子”轻视韩、欧的态度甚为不满:“文 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 而与之颓颉;而世直以蚯蜉撼之,可悲也。” 归有光曾撰专文批驳“后七子”,故〈〈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价归有光:“自明季 以来,学者知由韩、柳、欧、苏沿涸以溯秦、 汉者,有光实有力焉”。但由于唐宋派本身 的文学成就不高,故影响有限。 继唐宋派而起的明末公安派受李贽“童心 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的文学主张,不仅与机械地摹古拟古的“前 后七子”针锋相对,也与唐宋派文道合一的 主张迥异,具有浓厚的反道学思想。公安派 强调文学应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一定程度 上打破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是对传统 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模式的突破。 但公安派 末流局限于对个人感情与闲情逸致的抒发, 文学成了个人感情的小摆设。 纵观有明一代,韩、欧古文传统仅仅在影 响有限的唐宋派笔下得以短暂的传承,“前 后七子”对韩、欧古文的鄙薄,公安派对载 道文学的轻视,使韩、欧古文在有明一代难 以立足。 但古文精当简明、文道结合的特点,使它在 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古文虽屡有沉寂,但总能重新走 向兴盛。正如朱仕绣所说:"盖自周以降, 二千年间,文章每降益衰,然其间辄有振起 之者。故文衰於六朝,韩愈振之。降而五代, 欧阳修振之。及其后又衰,姚燧振之。明文 何、李、王李之伪,王慎中、归有光振之。 若今之为遵岩、震川者,盖不知何人也? ” 明清易代,亡国的教训使遗民作家一改明 末浪漫颓废的文风,走向简洁崇实,这就为 古文的复兴提供了契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