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练习题一答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文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儿童文学作品“顽童母题”的含义。 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指向的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这类儿童文学作品关注的是儿童的自由发展,它把童年看做自然的人生,并试图保持儿童内在的热爱自由的天性。它通常是以新奇的艺术形象、曲折的情节来表现。这类作品很受儿童欢迎,因为它非常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如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和《小飞人卡尔松》三部曲就是属于此类母题的典型作品。顽童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传达的是“奇异狂放”的艺术氛围。顽童的出奇的淘气和顽皮,甚至是淘气和顽皮带来的混乱,都可以带给读者带来审美情感的高涨,引起感动或是兴奋。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 儿童文学语言运用除了要表达准确、明白易懂、干净利落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1)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儿童形象性思维决定了语言的形象性,形象性的语言才能在儿童阅读时产生亲切感和可知性。干枯抽象的词汇往往被儿童文学排斥在外。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一段本?罗杰斯扮演一只“大密苏里号”蒸汽轮船。他就想象着自己站在轮船的顶层甲板上发着命令,同时还执行着这些命令。“伙计!叮——啊铃——铃!希特——希特——希特!”(模仿着汽门排气的声音。)拟声词的运用,把儿童游戏的场景场面再现出来,很容易和儿童读者产生共鸣。 (2)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性 儿童思维还是比较单纯的,对于过于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对于啰嗦繁杂的语言更是无法接受。儿童文学中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要简洁明了,才容易被儿童喜爱,也便于儿童记诵。如台湾诗人谢武彰的儿童诗《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短短几句话,就把阳光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了。 (3)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儿童文学的语言要考虑到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流畅。一些儿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是可以唱的歌,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声。” (4)儿童文学语言的叙述性 叙述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性语言表现在各种文体中。如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这样开篇:“整个上午,鼹鼠都在勤奋地干活,为他小小的家屋作春季大扫除,先用扫帚扫,再用掸子掸,然后登上梯子、椅子什么的,拿着刷子,提着灰浆桶,刷墙,直干到灰尘呛了嗓子,迷了眼,全身乌黑的毛皮溅满了白灰浆,腰也酸了,臂也痛了。……怪不得他猛地把刷子往地下一扔,嚷道:‘烦死人了!’‘去它的!’‘什么春季大扫除,见它的鬼去吧!’连大衣也没顾上穿,就冲出家门了。”这一段叙述性的语言从人物性格到故事的开端都形象地描摹出来。 (5)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审美追求,语言是表达这种品质的最直接的表现,没有幽默的语言表达,儿童文学的幽默品质很难体现出来。如达尔的《女巫》中开始写道:“女巫永远是女的。我不想说女人的坏话。绝大多数女人是可爱的。但所有女巫都是女的,这依然是事实。女巫没有一个是男的。”这种重复的解释就把作品所要表达主旨体现出来,吸引儿童阅读下去。 3.简述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1)事件具体而完整 儿童故事一般都要包括着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乃至尾声的故事,才是有序而完整的。如果不能把故事的全过程展示给儿童,从儿童接受心理来看,他们会有一种失落感和破碎感,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不把“后来”讲清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造成一种缺失和恐惧。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糖块儿》。 (2)事件能引起并满足好奇心 听故事与读故事的行为后面,一个最大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故事中一系列具有因果联系的事件环环相扣,循序发展,便形成了故事的情节。而情节新奇有趣、惊险曲折、温暖动情等所营造的动人心魄、引人人胜的效果,往往深深地吸引读者,他们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又不愿意马上知道结局,矛盾的心情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得到了磨砺,而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如英国作家海琳?班娜曼《小黑孩桑布》。 (3)符号化类型化的人物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或动物或器皿具有的符号的特征和类型化性格。符号化的人物往往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因素或者是一个构件。故事中的人物因其类型化的性格,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记忆。在这个意义上,故事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儿童。如武玉桂《方脸和圆脸 》。 4.简述儿童小说的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对一篇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人物刻画有多大魅力。要塑造好典型鲜明的少儿形象,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人物的年龄特征,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5岁的幼儿和15岁的少年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