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三叉神经痛根据致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由局部病变侵犯三叉神经所致,如肿瘤、蛛网膜粘连、多发性硬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它们除了有三叉神经疼痛的临床表现外,还会有神经系统的体征。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未发现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发病率为100~200/100 000 ,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 *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征有: 1、三叉神经痛一般以单侧为主,右侧多见于左侧,双侧同时疼痛的少见,仅占5%以下 2、疼痛部位集中在三叉神经周围支所支配到得皮肤,以一侧的第二、三支分布区疼痛最常见,其次为第二或第三支分布区疼痛,单独第一支分布区疼痛少见 3、绝大多数病人描述疼痛的性质为难以忍受的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火烧样疼痛,并件有面部特有的极其痛苦的情感表情。疼痛之剧烈,可能一般人难以忍受而导致患者自杀 4、发作前无预兆,骤发骤停,疼痛时间短,一般为1~5分钟,间歇期疼痛完全消失,夜间发作较轻或停止,但随着病情的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 5、大多数病例有诱发因素,如包括咀嚼运动、刷牙、洗脸、剃须、说话、打阿欠.面部机械刺激,张嘴、笑、舌头活动、进食、饮水、风、声、光刺激等。半数以上病例存在扳机点,就像手枪的扳机,一触即发,一碰到就会引起三叉神经痛,扳机点的部位多发生在上、下唇、鼻翼、鼻唇沟、牙龈、颊部、口角、舌、眉、胡须等处。 6、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吃饭等活动.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擦颜面以致皮肤异常增厚、粗糙、眉毛脱落、表情极其痛苦,常伴有面肌和咀嚼肌阵发性痉挛,即“痛性抽搐”,并结合膜充血、流泪及流涎。 注意与牙痛相区分,多数病人会误以为是牙痛而到口腔科治疗,有病人甚至拔牙,最多的病人拔了一排牙,牙痛具有以下特点: 1.无年龄及性别差异,任何人群均可发病。多有牙龈炎或龋齿等病史 2 .疼痛初期为齿龈及颜面部阵痛,后期多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夜间较重 3.牙齿对冷、热过敏,接触冷、热食物可诱发剧痛。常无扳机点 4 .疼痛时间长后多并有齿龈及颊邵肿胀 5.因引起牙痛的疾病多为感染性,故炎症重时多有中毒表现:畏寒、发热、精神及食欲差等 6.检查齿龈红肿、张口受限、牙龈有叩击痛。 7.摄片可了解牙及颌骨病变,协助确诊。 * * 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的影响很大:首先在生活方面,由于疼痛程度剧烈,并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间歇期逐渐缩短,所以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另外由于有扳机点的存在,有部分病人会拒绝说话,影响到患者的社交能力及人际关系,有部分病人会畏惧洗脸、刷牙、漱口,造成患者面容污秽,有病人害怕进食,而导致营养不良;对心理的影响就是患者心情焦虑、烦躁易怒,随着病程延长及治疗效果不佳,会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有自杀事件发生;对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性增强,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冠心病病人甚至可以出现T波改变,另外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糖原分解作用加强,加之许多三叉神经痛病人不敢进食,机体呈现负氮平衡状态。 * * 病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明确。 早在1920年,Cushing提出:原因不明的脑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脑干附近的动脉压迫所引起,压迫血管可能是脑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1934年Dandy由颅后窝入路手术时发现,约半数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三叉神经根与血管存在接触,故认为可能三叉神经痛与血管压迫有关。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建立在 Gardner 短路学说基础上的微血管压迫(MVC)病因学说。MVC 概念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相应的颅神经在入脑干前 0.5~1.0cm 内,也称入、出根区受到搏动性血管压迫所致,该区域是神经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换区,对搏动性和跨过性血管压迫特别敏感,而该区以外的外周神经轴突因有雪旺细胞包裹而不可能发生MVC 征。该区受到异常血管压迫,造成感觉根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受损,发生脱髓鞘改变,轴突外露,裸露的脱髓鞘轴突并置于一起会发生“短路”,以至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而引起疼痛。 现在有大量临床资料证明:约 90 %以上的原发性 TN 由微血管压迫所致 , 这其中约 80 %为小脑上动脉压迫 , 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或静脉压迫等。小脑上动脉走向:起源于中脑前部基底动脉近终末端,走行于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及滑车神经之下,后行于三叉神经上方,到达中脑小脑沟并在此转向小脑上脚,终止并供血于小脑皮层表面。采用一些特殊的 MR 扫描序列如薄层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3D-ciss 等检查,常可发现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的位置关系。 * * 这幅图即时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并出现了压迹。 * * 临床上常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是采用无创的对机体损伤小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