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课时作业语文版28优质教案.docx

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学案+课时作业语文版28优质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课上枢密韩太尉书 【目标定位】.积累古汉语词语。.了解“养气说 自 主 ?预习区 自知常识 植理基础 \文本卡片 .背景探寻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 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 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 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 奉承阿 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 “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 ”(金 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 显得高雅脱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 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 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文学常识 书,即书信。(详见第课) X基础自知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称其气( ) ②见乎其文() ③汩没( )④召虎( ) ⑤恣观( )⑥肆无忌惮 () ⑦仓廪( )⑧怨谤( ) ⑨晤面( )⑩苑囿( ) 答案①P②d③g 口④d⑤i⑥d ⑦丫⑧dg⑨U⑩b ?通假字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通, 辙生十有九年矣通, 答案 ①“现” 表现 ②“又”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一词多义 致 错误! 发 错误! 顾 错误! TOC \o "1-5" \h \z 虽 (\\(虽无所不读 ,虽多而何为 )) 然 (\\(故决然舍去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 答案 ①得到达到招来,引来 ②侵扰把箭射出去打开③看,望回头看拜访 ④虽然即使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 .词类活用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_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_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答案 ①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心胸。②名词作动词,向慕。③形容词作动词, 看尽。 .古今异义 故决然舍去 古义:— 今义:— 入则周公、召公 古义:_ 今义:_ 出则方叔、召虎 古义:_ 今义:_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 今义:_ 答案 ①古义:离开家乡。今义:舍弃。②古义:指在朝廷内政方面。今义: 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③古义:在朝廷外领兵作战方面。今义:从里面到 外面,跟“进、入”相对。④古义:五百家为党。今义:政党、由私人利害关系 结成的集团。 ?文言句式 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_ 听其议论之宏辩:_ 观其容貌之秀伟:— 而辙也未之见焉:_ 答案 ①判断句。②③定句后置句。④宾语前置句。 课堂:探究区 互动探究 一、词句梳理 ?解释加点的词语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 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_ 未能通习吏事:_ 答案 ①表现。②写好。③获得。④在。⑤与……相称。⑥盖过。⑦向慕。 熟悉。 二、疑难突破 ?概括文段内容,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 答案 第一段: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 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 马迁为例来作佐证。 第二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 秦 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 见韩琦的愿望。 第三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 第四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 体。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答案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 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 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 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 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 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 早。 ?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答案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地:见秦汉 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第三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答案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 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答案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linsha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