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doc

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 傈僳族是中华民族 56 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属于氐羌族群的后裔。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及维西、 华坪、腾冲等地, 少数部分分布在四川的 米易、德昌、盐边等地,“ 查傈僳族,分为三大支系各有自称之名词:其一为黑 傈僳族,乃自称栗庶能,有自称曰尼那扒。其二为白傈僳,乃自称傈僳铺,又自 称曰勇伯扒。其三为花傈僳,乃自称傈僳族迦楞,又自称曰楞梅扒。 ”可见傈僳 族分为黑傈僳、 白傈僳和花傈僳三个分支。 然而,花傈僳是傈僳族当中独具特色 的一支系“妇女穿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珊瑚、贝壳等饰物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四川省德昌县的傈僳族属花傈僳的一部分,金沙乡和南山乡是傈僳族民族的世居之地, 人口总数约为 6000 人, 嘎且且撒勒是花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 起源于傈僳族人原始生产、狩猎、战争等,可追溯到较为古老的时代,在四川省德昌县的金沙乡和南山乡及其周围地区的花傈僳族支系中广泛流传。 嘎且且撒勒相传原有 72 种音调和舞步, 完整流传至今的仅有 50 多种,主要有《衣采拜华》《七古尼查》《匡娃娃》《拉不拉呆呆》《马噜塘嘛更夺呆》等。嘎且且撒勒以群体性的群众表演为主,歌、舞、乐紧密相伴,舞曲旋律优美,舞步 多姿多彩,融观赏性、抒情性、形象性、动态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为一体,历史气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都非常浓厚。 嘎且且撒勒作为原始歌舞艺术的活化石,充分展现了傈僳族人民的智慧,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异彩纷呈、 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远古舞蹈艺术审美价值, 还具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已于 2009 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 历史渊源及发展 据《德昌县志》记载: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 (今属米易县 ),就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位土司 ;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被迫逃迁, 散居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 雅砻江流域地区 ; 清道光六年 (公元 1826 年 )和光绪二十年 (1894)两次永北起义, 都曾引起傈僳族长时间的大迁徙,往返流离,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1 另据《傈僳族族谱记》载:傈僳人分为姜子树派和羊角树派。原住在窝勒的 张姓傈僳人为逃避战乱而分别迁离,临行前,弟兄“破碗为契” ,各持碗片,作 为以后亲人遇逢时相认的标记。 之后,哥哥带族人顺安宁河南下, 渡金沙江入云 南,先住在永仁,后迁至禄丰。弟弟一行溯安宁河北上入德昌,在茨达河下游溯 花马河到四方碑 (今德昌县六所乡陈所村 )搭棚而居。后因外来垦荒的汉族人增多, 遂又迁往上游老窝铺 (今德昌县六所乡兴安村 )在山林中栖身。此后,傈僳人从米 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 分别在金沙乡、南山乡一带聚居。 1951 年解放初期,德昌县有傈僳族 264 户、共计 1419 人;1984 年,四川省人民 政府批准德昌县金沙、南山两乡设为傈傈族自治乡。 另外,德昌县巴洞乡团结村、 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主要是以汉族居住为主,也有傈僳族散聚居在其 中 ;1990 年,德昌县傈僳族人口发展到 4868 人,截至 2007 年德昌县境内傈僳族总人口已经达到 6000 余人。 二、 嘎且且撒勒的形态 嘎且且撒勒傈僳语意为: 来跳美好的舞蹈。傈僳人但凡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贺丰收、祈祷神灵,或男女青年相聚,都会跳嘎且且撒勒。古往今来,舞蹈都是以最为直观的方式表达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传播社会文化的功能。 勤劳的傈僳族人们生活中歌舞相伴,歌舞文化的丰富也充分展示了傈僳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艺术, 在生产生活、 民风民俗等等中都有相应的歌舞表达。 ”傈僳族男女青年通过表演嘎且且撒勒舞表达情爱,嘎且且撒勒又成为了建立个人关系的重要媒介, 因此,嘎且且撒勒是傈僳族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 2013 年前往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和南山乡进行田野调查期间了解到, 金沙乡和南山乡是德昌县傈僳族主要居住的两个乡单位区域。这两个傈僳族乡由于远离城市, 尤其是南山乡交通极其不发达, 当地经济和旅游资源到目前为止还处于不发达状态。 从德昌县城到南山乡政府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大山深处,交通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却保护了本民族文化。 因此, 笔者田野考察中所见到嘎且且撒勒的形态是还未受到太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还处于原生地原有的歌舞表演形态。 傈僳族兄弟姐妹们在葫芦笙的

文档评论(0)

137****3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