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 约6.78千字
- 2020-10-30 发布
文档工具:
-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
2. 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语句,品味隽永凝练的语言
3.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钟子期与伯牙之间知音般的情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揣摩关键语句,品味隽永凝练的语言
难点:体会钟子期与伯牙之间知音般的情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2 分钟)
同学们,人们常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音可遇不可求”,由此可见拥有一个
知音可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那么大家知道 “知音”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
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 作者和背景介绍( 3 分钟)
(PPT展示)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
子》 《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
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
个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
或乐曲高妙。
三.熟读课文,掌握文言知识( 15 分钟)
(1). 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顺畅;读出语气、节奏和
表情)
伯牙 / 善鼓琴,钟子期 / 善听。 (语速适中,语气平缓) 伯牙 / 鼓琴,志在 / 高山,钟子期 /
曰: “善哉,峨峨兮 / 若/ 泰山!”志在 / 流水,钟子期 / 曰: “善哉,洋洋兮 / 若/ 江河 !” (语
速适中, “高山” “流水”两个词语气可以上扬,两个“善哉”语调拖长, “峨峨” “洋洋”
两句语速要慢,要读出闭眼享受、气势磅礴的感觉。) 伯牙 / 所念,钟子期 / 必得之。 (可强
调“必”) 子期死,伯牙 / 谓世再无知音,乃 / 破琴 / 绝弦,终身 / 不复鼓。 (可强调“再无”
“终身”,读出遗憾痛惜的感受)
(2 ). 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疏通文意。如果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提问,师
生共同解决。
重点字词解释 :
A. 善:善于,擅长 B. 鼓琴:弹琴 C.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D.善哉:妙啊,“哉” 为语气词,表示感叹 E. 峨峨:高
F.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G. 洋洋:广大
H.谓:认为,说 I. 绝:断绝 J. 复:再
重点句子翻译 :
1.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 伯牙谓世间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②学生试译短文,弄清内容大意,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③学生再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读出感情来
2. 合作探究,精品细读( 20 分钟)
同学们, 经过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知道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了, 那么他们两个之间千古
流传的知音之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找一找他们之间能够体
现知音之情的行为,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成果:
A. 知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能够在音乐上听懂伯牙,做伯牙音乐上
的知音。
教师引导:伯牙琴声如何?钟子期是如何欣赏伯牙的琴声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
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两个“志”字体现出伯牙心与琴合二为一,“所鼓”即“所志”,琴技出神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