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原菌(包括耐药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演示文档.ppt

常见病原菌(包括耐药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治疗演示文档.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复方甲基异恶唑最敏感,显示较低耐药率,其次为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脱氧土霉素),耐药率也较低。对头孢他啶抗菌活性稍好,但有一定波动。 临床推荐的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及哌拉西林或替卡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严重感染时还可考虑联合用药。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复方新诺明联合治疗有效率达80%以上,高于单独用药的疗效。 最新.课件 * 有资料报道推荐治疗方案:先给予磷霉素(静滴,2次/日)1小时后,再联用派拉西林或替卡西林/β-内酰胺酶抑制剂(静滴,2次/日)或左氧沙星(静滴,2次/日)。 在敏感的氟喹诺酮类治疗过程中,易诱发突变株造成多重耐药,引起抗感染的失败。其往往为混合感染,感染难治,病死率高。 最新.课件 * 7.对产生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ESBL-s或ESBL系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青霉素类和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并能扩张到水解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单酰胺类抗生素,可形成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和院外耐药菌株的传播。 最新.课件 * 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也可由产气肠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产生。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42.86%、大肠埃希菌占25%,其他菌占32.14%。 ESBL细菌已成为除MRSA和VRE外的另一类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最新.课件 * 经验表明,ESBL可水解青霉素类、第一、 二、 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对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抗生素无影响,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对ESBL有抑制作用。 最新.课件 * 总的治疗原则 避免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曲 南 可以用:碳青霉烯类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头霉素类 氨基苷类 最新.课件 * 头霉素如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和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是较理想的选择。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ESBLs的抗菌活性,因种类不同有差异。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体外活性尚好,要参照药敏试验选用。 产ESBL菌对氨基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有一定交叉耐药,应参照药敏试验。在我国,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 最新.课件 * 产ESBLs细菌即使体外表现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也应视为耐药。 但最近国外的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第四代头孢菌素对产ESBL菌感染的疗效尚有争议。 有报道产ESBL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体外敏感性在40~90%,一些学者推荐可以参考体外试验来使用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治疗产ESBLs细菌所感染。 最新.课件 * 临床研究显示: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治疗体外敏感的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细菌完全清除率为80%。头孢吡肟不易被β-内酰胺酶水解,对ESBL亲和力弱,高度稳定,对产ESBL菌的敏感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较第三代头孢菌素强,与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相当。 最新.课件 * 用药选择:对产ESBL菌株的一般感染,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酶抑制剂、头孢吡肟或某些氨基苷类如阿米卡星等。对产ESBL菌株的严重感染首选亚胺培南。也可根据药敏结果作为目标用药。 对产超级广谱酶(SSBL)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用药选择只能是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等,其它药物只能参考药敏结果选择。 最新.课件 * 8.对产Bush-I型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Bush-I型β-内酰胺酶常常被称为Ampc酶。对Ampc酶了解较少,其原因目前对Ampc酶尚无简单实用的临床监测方法,各医院还不能对其进行监测报告。 染色体介导机制主要产生Bush-I型β-内酰胺酶。它的产生是由染色体上Ampc基因所编码。通常Ampc基因的编码作用被AmpD基因所抑制,当AmpD基因去抑制突变时,抑制作用被解除,产生高产Ampc酶。这个酶可以降解所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并且不被酶抑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