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仅综合知识).docVIP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题(仅综合知识).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HANGJIANFANG123 /SHANGJIANFANG123 古代汉语综合知识部分复习 【本部分包括第二册课本上的填空、简答。填空部分用加粗字标记。本人尽可能多地在书中的犄角旮旯找题母,未必准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补充,补充的记得把内容留言给我哈】 第五单元 1、墨子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一位出生于小生产者阶层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根据他的遗教编纂成的,现存53篇。清末有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审。 2、《老子》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有马旭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等。 3、庄子名周,战国蒙人。主张“无为”《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清代有王先谦《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 4、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之为荀卿。属于儒家学派。《荀子》一书,现存32篇。现在通行的注本是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的《荀子简释》。 5、介词指的是在词与词之间起介绍作用的词,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处所、方法、对象、状态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 6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区别【自我重视一下 嘎嘎】 (1)用法的区别: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作状语(表处所的除外),有时还可做定语。例如“朝南的房子”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做补语或状语。例如“树之以桑”“以德绥诸侯” (2)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置于介词之后。古代汉语中,宾语既可以置于介词之前,又可以置于宾语之后。 (3)宾语的胜略:现代汉语中介词后的宾语不可省略。古代汉语中借此后面的宾语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则可以省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 介词“以”的用法。 “以”本来是一个动词,意为“用”或“以为”。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可理解为“用”或“拿”但是介词意义。其宾语可为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桓公九合诸侯,不尝不以襄王之命” (2)引进原因。可理解为“因为”。“以”之后的部分认为是介词的宾语。“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性上的变化 (1)整个介宾词组可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后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秋以为期”。 (2)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吾道一以贯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关于“以”字的宾语省略 (1)、“以”后面的宾语所指的实物如果在上文出现过,宾语可以省略。此时的以表示“拿来”“拿去”。但词性并不相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表示凭借或引进原因的“以”字,宾语也可能承上省略。表示“藉此”“因此”“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易也。” 10、“於”字的几种用法 (1)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例如“王坐於堂上”“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 **古代汉语中的“於”比现代汉语中的“在”“到”更具有纯粹的介词性。“在”“至”古汉语中是动词。“在於”“至於”是合理的。 **古人的思想表达之中常有“今……於此”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假设“今王田猎于此”有时候只说“……於此(斯)”,通常用作比喻来说明问题。“有美玉於斯” (2)引进比较的对象。略等于现在的“比”。用于描写句。“季氏富於周公”“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1、“於”的语序问题 (1)用“於”组成的介宾词组,表示“对于”的必须放在动词前。如“夫子之言於我心有戚戚焉”但更多时候是在动词之后。如“坐於堂上” (2)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后面,如“苛政猛于虎”现代汉语中表示比较的词组放在形容词之前。句型为“……比……更……” 12、“于”“於”之辨 两个词大致相等。但是上古时期两个词不同音。《尚书》《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了引自《尚书》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大多数用“於”。也有两次并用的,如《左传》。两个词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绍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是被动句或描写句,则用“於”不用“于” 13、“乎”字用法。 “乎”字可以当“於”用,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代。 (1)被动句通常不用“乎”,“东败于齐” (2)表示“对于”的意思不用“乎”。“始吾于人也”

文档评论(0)

与您共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我的文档主要集中的行业是石油化工和安全生产,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并且取得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资格。精通炼油工艺方面的工艺、安全、设备。希望通过平台共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