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说课1.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 “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 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 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 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 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 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大家知道奥斯威 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 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 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 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 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 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 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 《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 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 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二、文本解读与感情融合: 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搜集相关资料,下面就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罗森塔尔参观 顺序,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同时对于阅 读中的疑问,也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依次台前出示幻灯图片,并阐述理由,之后,请一名同学做解说员,朗读课 文. 三、交流质疑,深入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 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在老师自己阅读时有一个失误,没有发现这是一篇新闻稿。有同学注意到这一点 吗?生:有,开头的 “波兰布热金卡电”。 师:如果我把电讯的开头拿掉,你还会觉得它是新闻稿吗?它与过去阅读的一般 的新闻稿有何区别? 或问: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 闻史上的佳作呢? 预设: 1、景物描写:、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 卡 “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 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 “最令人毛骨 惊然”?反语,与历史不相称。控诉。  2、标题吸引人。《奥》文,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 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 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 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 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 是, “没有什么新闻”, “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 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3、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 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 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 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 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 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 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