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特色报刊形成分析.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启超与中国特色报刊形成分析 摘 要:梁启超的报刊活动范围广泛,参 与深刻,影响深远,使中国特色报刊雏形初 具,呈现出独立、完整、鲜明的风貌。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特色;新闻事业 中国特色即民族特色、民族气派 ,中国 特色报刊是指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特点 ,站 在中国立场、立足中国实践、传播关乎中国 变动的信息,以服务中国大众和推动中国发 展进步为目的的报刊。 自近代报刊传入汉文化地区,报刊中国 化的步伐便告启动。经过宗教报刊的发端、 〈〈循环日报》等报刊的推进,至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时,中国特色报刊基本形成。 其中, 梁启超对报刊中国化的贡献最大。 梁启超通国学、识新学,民族情怀深厚, 救世之心亦切,这就决定了梁启超以办报作 为救国救民的手段时,报刊必定被赋予中国 特色。也正是梁启超深广的报刊活动,使中 国特色报刊雏形初具,呈现出独立、完整、 鲜明的风貌 1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参与编辑〈〈万国公 报》,又任〈〈中外纪闻》主笔。1896年,梁启 超参与创办《时务报》,在《时务报》的第 一册,梁启超写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 〈〈变法通议》两篇文章。前者鲜明地提出了 “去塞求通”的思想,视该报为“耳目喉 舌”;后者在七万言的篇幅里,论述了不变 法的危险、变的必要、如何变等问题 ,明快 犀利,气势如虹。《时务报》以其新思想、新 文风“风靡海内”,知识界争趋之状,“如 饮狂泉” 。1897年《知新报》创办后,梁启 超又为该报撰稿。1898年,〈〈湘报》创刊, 梁启超任董事、撰述。在创办报纸、撰写评 论的同时,梁启超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新闻 思想,对新闻学的几个主要问题都有所论 及。在评论写作实践中,梁启超创造了 “新 文体”,并被新闻界长期使用。 总之,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涉及报刊的创 办与编辑、评论写作、文体创新、新闻思想 的提炼总结等方面,范围广泛,参与深刻,影 响深远 2梁启超对中国特色报刊形成的贡献 《时务报》的报名具有汉语言的构词特 点 汉语翻译外语词汇,方法之一是音译加 注释,比如Car、Beer、Aids、Pizza,翻译为 卡车、啤酒、艾滋病、比萨饼,后面多了 “车”、“酒”、“病”、“饼”的注释 , 同样,英国大报《The Times》,其汉译为“泰 晤士报”而不是“泰晤士”。 这一思维反映 在国人所办报刊的名称上,就是报名加 “报”字。就报名的意思来说,“The Times”和“时务报”是相近的,前者想做 “时代的记录”,后者则要宣传时代的要务 梁启超等人给《时务报》取名《时务报》而 不是《时务》,其中可见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当然,报名带“报”字不自《时务报》始,但 是,《时务报》作为早期有影响的大报无疑 可作为体现该特点的典型。 梁启超创办、编辑的报纸都采用书册式 装订、竖排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图书的传 统样式特征,尽管以后很快有所革新、但仍 是以传统为起点的。 在中国近代报刊事业初具规模、大众传 播初步形成时期,媒介形式包括报名、装订 和排版形式的中国传统特点、 中国文化特色 无疑是增强亲和力、使受众认可和接受的必 要办法。 在内容上则确立了近代报刊评论本位 的趋向和特征 梁启超为维新报刊写了很多高质量的 评论。他作为当时的有识之士 ,洞悉列强环 伺的险恶国际形势,觉察到了中国被瓜分以 致亡国灭种的危险,同时他也看到了国人的 暮气沉沉和麻木不仁。强烈的爱国情、沉重 的危机感、急切的拯救心,使他笔下呈现的 不是报道事物变动的“寓理于事”的新闻 , 而是大声疾呼、耳提面命的评论。这些评论 宣扬变法,鼓吹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 倡西学,启蒙了民众、警醒了国人,受到读者 的欢迎和推崇。同时也使中国报刊也呈现出 评论本位的特点。 在此之前,王韬也写过很多评论,惜乎 〈〈循环日报》形单影只,影响不广。梁启超 则挟国人办报潮起之势,巨笔如椽,指点时 政,所作评论见于几乎所有维新报刊,声势 影响巨大。如果说王韬是评论的开山祖 ,具 体而微地体现着评论本位,那么梁启超则以 汪洋恣肆的气势和规模为中国近代新闻事 业打上了评论本位的烙印。 评论本位历经百年,至今余绪不绝。 2008年4月,北京、合肥、大连、武汉、昆 明等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抵制家乐福事件 , 但〈〈人民日报》对此并没有设置议程 ,没有 报道相关新闻,而是连发〈〈把自己的事情办 好》、〈〈爱国热情与国家利益》两篇评论 ,籍 以引导舆论。评论本位影响之深远 ,可见一 斑。 梁启超提出了卓异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强调信息的传递性。〈〈论报馆有 益于国事》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 通”,“去塞求通”其主语实指为报馆、传 播渠道,虚指则为信息的流动。“上下不通 故无宣德达情之故……内外不通,故无知己 知彼之能……”,讲的既是渠道缺失的弊端 更是信息不畅的窘境。至“朝登

文档评论(0)

tangzhao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