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考题暗示,把握命题指向,规范答题要领.doc

读懂考题暗示,把握命题指向,规范答题要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懂考题暗示,把握命题指向,规范答题要领   一张高考试卷,就那么19道题左右,但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为没有读懂题目(含文本材料),对命题者的命题指向把握不准,甚而答题要领不规范,导致一些无谓的失分。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希望广大高三师生能共同探索,在高考答题时读懂考题的暗示,把握命题的指向,规范答题要领,考出满意的成绩。   一、文本暗示答案形式   在高考命题中,命题者除了在题干中对答题指向做出明确以外,有时还在文本材料中对答案的构成形式做出某种暗示。比如:   例1、(2004年江苏卷)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这道题当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答案1: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观点不同;答案2:范文澜、翦伯赞在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的问题上表现出豁达的态度;答案3:范文澜、翦伯赞对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观点布展的“中国通史陈列”起了很大的作用;答案4:上级部门鼓励范文澜、翦伯赞坚持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而尚钺即使受批判,依旧坚持“魏晋封建论”;答案5: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中国从西周进入封建社会,尚钺则持“魏晋封建论”,郭沫若觉得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答案6: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中国从西周进入封建社会,郭沫若的学说则是战国时期,而尚钺提出“魏晋封建论”。   其中答案1、2、3判分是零分,原因是考生在审题时根本就没有注意题干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胡乱地理解为概括语段内容。答案4也属于没有完全理解题干要求,涉及到一些学说和代表人物,判分1-2分。答案5、6属于基本理解了题干要求,但也只得3分,被扣掉的这1分,就是没有注意到文本材料对答案形式的暗示,材料中尚钺持“魏晋封建论”,这是最明显的,那么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就要将另外两个学说依此构成形式来表达,即将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中国是从西周进入封建社会”的,表述为“西周封建论”,将郭沫若认为“中国是从战国进入封建社会”的,表述为“战国封建论”,这样一来,答案就会以要求的形式完美呈现:关于“古代文明期”,范文澜、剪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二、题干暗示答题思路   在高考命题中,命题者有时还对答题的思路做出某种暗示。比如:   例2:(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分析。   有学生做出了这样的答案:答案1:“马策与刀环”表达怨边塞守卫之苦,“三春白雪”怨边塞气候变幻无常。答案2:“岁岁”“朝朝”写出了年年要策马打仗,借此表达自己的埋怨。   很显然考生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干中“句句”有“怨情”和4分的暗示,就这么笼统地作答,结果肯定是得不了满意的分数。其实只要抓住“句句”提示,一句一句地分析“怨”在哪里,就相对比较和命题者的思维合拍了,“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的答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题干暗示答案内容   在高考命题中,有时候命题者还会有意无意地暗示答案的内容,只要我们稍作有心人,就会发现答案就在其中。比如:   例3:(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摇?摇?摇?摇的表现手法。   这道题中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少考生答成了修辞手法,还有的虽是表现手法,什么想象、联想、动静结合等,但不准确。其实命题者已经做出了暗示,即他把这句话“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