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四章突触传送和突触活动的调节.pptx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四章突触传送和突触活动的调节.pptx

  1.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突触传送和突触活动的调节;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就称之为突触(synapse)。 突触小泡:突触小体内的囊泡。 囊泡内含递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 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接头传递保持一对一关系 ;二、神经-肌肉传递兴奋的过程;终板电位的产生: 实验证据 Ca2+是神经冲动导致突触前膜释放Ach的偶联因子 Ach是神经肌肉传递的递质 Ach与终板膜N- AchR结合导致终板电位产生 Ach起作用后失活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EPP)的特点 ①其电位只是去极化,不会反极化。 ②不是全或无的,可表现总和。 ③电位大小与递质量有关。 ;量子式释放 (quantum release) 据推算,一次AP的到达,能使大约200~300个囊泡释放出近107个 ACh分子(一个囊泡约含2000至10000个ACh 分子)。 一定范围内,ACh的释放量随着Ca2+ 的浓度的提高而增加。Ca2+ 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 Ca2+ 在兴奋-分泌耦联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三、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小 结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rom one neuron to next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定向突触 化学性突触 directed synapse 非定向突触 non- directed synapse ; 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经典突触的结构和分类 Structure & types of the classical synapse 经典突触即经典的定向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突触的结构(synaptic structure): ⑴ 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含神经递 质(neurotransmitter)的囊泡(vesicle) 小而透明囊泡:ACh或氨基酸类; 小而致密囊泡:儿茶酚胺类 大而致密囊泡:神经肽类;⑵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 ; ⑶ 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或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 激不敏感(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 产生去极化反应) ;2.突触的分类 types of synapses ⑴ 根据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分为 ① 轴突-树突式突触 ② 轴突-胞体式突触 ③ 轴突-轴突式???触 ④ 树突-树突式突触;其它方式:树突-胞体式突触;树突- 轴突式突触;胞体-轴突 式突触;胞体-树突式突 触;胞体-胞体式突触等。 特殊部位的突触:如神经-骨骼肌接 头等。 ;⑵ 根据突触的组合形式分为:;⑶ 根据突触的传递功能分为: ① 兴奋性突触 (Excitatory synapse) ② 抑制性突触 (Inhibitory synapse) ;(二)突触传递过程与突触后电位 The proces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Postsynaptic potential 1.突触传递过程 process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1)突触前过程: ①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 梢→突触前膜去极化;; ②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 流入前膜; ③Ca2+与胞浆CaM结合成4Ca2+-CaM复合 物→激活CaM依赖的PKⅡ(protein kinase蛋白激酶负责体内蛋白质的磷酸化) ) →囊泡外表 面突触蛋白Ⅰ磷酸化 →蛋白Ⅰ与囊 泡脱离→解除蛋白Ⅰ对囊泡与前膜 融合及释放递质的阻碍作用; ④囊泡通过出胞作用量子式释放递质 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 。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 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些离 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膜流 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 突触后电位Po

文档评论(0)

118l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