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 约1.15千字
- 2020-11-28 发布
文档工具:
-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推断词义技巧
、语境分析推断
、结构分析推断
、语法分析推断
四、联想分析推断
五、邻字帮助推断
六、成语对应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
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
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
为褒义,故选B。
母丧去官,哀逾毁礼,每至哭踊,顿
绝方苏。
“顿绝方苏”是“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呢,还是“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分析:从上文看,“哀愈毁礼”是说母亲
去世,由于悲哀过度丧事超过了一般的礼
节。“每至…”是“每到…….的时候”;
再从字形看,“踊”从“足”,是“跳跃”
的意思,与“哭”并列,是说痛哭及极度
悲哀的情状,因而可甲首晕倒
②结构分析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处于相对应
地位的两个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
或相反。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六国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
“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
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
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
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慘怛”并列陈
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
“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而应译为
“疲惫”
③语法分析法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③语法分析法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断
“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波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谓语,坚信)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相信)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
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
才能与之搭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必考补写句子绝对实用.ppt
- 高考必考语法改错之代词十大经典错误.ppt
- 高考必考补写句子详解.ppt
- 高考必考介词使用.ppt
- 高考必看考点考纲解读 专题8 辨析并修改病句.ppt
- 高考必考语法改错之倒装句十大经典错误.ppt
- 高考必考语法改错之as十大经典错误.ppt
- 高考心理调节及备考的策略精析.ppt
- 高考指代及动词时态考点.ppt
- 高考拟写新闻标题练习.ppt
- 人教版课本三年级起点新版课本小学英语-精通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Lesson 6.ppt
- 人教版课本三年级起点新版课本小学英语-精通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This is my new friend.-Lesson 6.ppt
- 人教版课本三年级起点新版课本小学英语-精通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Lesson 25.ppt
- 人教版课本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5.ppt
- 人教版课本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实验活动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ppt
- 人教版课本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溶解度.ppt
- 人教版课本三年级起点新版课本小学英语-精通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What will you do this weekend-Lesson 30.ppt
- 人教版课本三年级起点新版课本小学英语-精通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What's your number-Lesson 0.ppt
- 人教版课本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ppt
- 人教版课本九年级初三历史与社会上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