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社会工作第三讲演示教学.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社会工作第三讲;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访问教师时期(1906-1920) 1906年,纽约市开始最先雇佣2名访问教师(visiting teacher)对学区和家庭进行访问,了解学生的学习与适应问题。 随后,在波士顿妇女教育协会与美国公共教育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推动下,访问教师运动兴起。许多教育机构相继设置访问教师。 访问教师协会与1916年成立,与美国教育协会和社会工作会议相继举行联合会议,讨论访问教师在学校体系的地位及与社区福利之间的关系。;社会个案工作时期 (1920 – 1930) 访问教师处置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犯罪事件的预防工作和学生个人的适应问题 访问教师的主要工作方法是个案辅导 访问教师的名称逐渐改称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学校制度时期(1930-1960) 学校社会工作者逐步为确认为学校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逐步从家庭和社区问题缩小学校之内 工作的主要方法仍是临床的个案辅导 ;社会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时期(1960-1970) 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因为社会、文化等因素而不能充分利用教育机会的学生而努力 参与学校政策及学校活动的设计工作 开始社区工作新方法,加强社区对学校的支持,从而增进青少年的福利。;新的工作模式时期(1970 - ) 学校社工扮演学生权益维护着的角色 为残障儿童提供个别化服务机会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证照方案创设并实施 学校社会工作实施标准的拟定 ;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临床个案模式 -- 直接提供个案服务或治疗,属于封闭关系而且高度发展的模式 -- 帮助有学校适应困难、情绪困扰或行为不良学生在学校里发挥其应有的潜能。 -- 同时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如查勤,家长配合等。 ;学校变迁模式 -- 协助不能随着社会变迁需要做出适当改变的学校或教育体系以及因此受困扰的学生 -- 改变功能欠佳的学校规范(如纪律管理)与设施条件(如班级编制、转学生),推动学校变化,为维护学生权益而促使学校改变。 -- 帮助因学校功能欠佳而受影响的学生。 ;社区学校模式 -- 强调包括更多的外延活动并增进社会对学校 的了解 -- 当社区组织或规范不利于学校发展或与学校步 调不一致时,加强调解与整合。 -- 协助受社区不良影响的青少年适应学校;社会互动模式 -- 注重学生、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前三种运作模式的整合。 -- 社工注重了解个体和不同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运作模式因对的主要工作关系总结: A. 传统-临床模式 -- 学校 vs. 家庭(个人) B. 学校变迁模式 -- 学生 vs. 学校 C. 社区学校模式 -- 学校 vs. 社区 D. 社会互动模式 -- 学生-学校-家庭-社区 不同运作模式的共同特点: A.目标体系 B. 协调关系 ;学校社工的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比较;我国青少年辅导机构 普通学校 工读学校 政府公益辅导机构(如青少年宫) 社会辅导机构(如青少年工作室,青少年训练中心等) 家长辅导机构(如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 小测验; 如果你是厦门市工读学校的一名社会工作者,你将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模式? 说明你认为最适合该学校社工的社会工作模式及理由,自由发挥。;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学校的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 家庭因素 -- 家庭暴力、虐待、过于溺爱或骄纵、离婚、突发事件 --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 家长施加的施暴压力(惩罚威胁、指导暴力行为、强调男子汉特征) 同伴关系 -- 加入帮派团伙,被同伴欺负、孤立、排斥、 学校因素 -- 教师体罚、语言冲突 -- 管理不严、不当分班、学习压力大 社区及社会因素 -- 居住环境混杂,如无业游民、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 -- 大众传播媒体内容不健康 ;暴力行为倾向的早期鉴别;侵略型 vs. 焦虑型欺负者;受害者;挑衅型受害者特征及相关因素(占少数) -- 比被动性受害者自信、活跃、果断 -- 受欺负时斗志长 -- 家庭关系通常充满敌意或虐待 暴力- 受害型 -- 在一些场合为暴力者,在另一些场合为受害者(6%)。 -- 通常有更多的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起

文档评论(0)

135****96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