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课 因数和倍数
题
课 第 班 编 写
时 一课时 级 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 是小学
阶段 “数与代数 ”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
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 探究其性质, 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
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
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
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 .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依据乘
法算式自主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
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
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 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 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
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
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学生充分经历了 " 由
形到数、再由数到形 " 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
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于以上的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 我认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
们应该: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 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 对小学生来说就抽
象了些。本节课,我以解决问题“ 12 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 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数
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
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可以想象, 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 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
有不同,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
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 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
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
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 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
学活动中, 应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在已
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
应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 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
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 1”
开始有序的找, 再通过有效分析, 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 这样的设计,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
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
比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