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观念的起源.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村老徐 :中国文化中道德观念的特征 来源:中国思想论坛 2011-05-31 22:34:39| 分类: 文化与治理 |字号 订阅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中华文明中几乎所有的文化特征都是在这个时期形 成的。这个时期的一个组显著的特征就是宗教的消亡。 远古时期的宗教传统到春秋战国就消 失的一干二净。人类社会中诸多的文明要素,例如人性,价值观,道德,法律等等原本以宗 教的外衣出现的。 宗教在中国消失后, 这些文明要素随之失去了宗教观念基础的支撑, 在中 国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也让这些要素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道德就是其中之一。 ========== “道德 ”一词,源自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在老子道与德是两个概 念, “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 ‘德 ’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德 ”二字连 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从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人道德观念来自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 和远古的传统以及宗教没有关系。 这是和西方文 化不同之处,在古代 “道德 ”(Morality) 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 “Mores ”,意为风俗和习惯,并没 有宇宙规律发生联系。 到了古典时期, 希腊人开始认为道德来源于神, 柏拉图是这个时期这 种思想的典型代表,到康德,这样的思想发展已经达到顶峰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是东西方的第一个差异。中国 “道德 ”自横空出世之初,就在观念世界里占据着和 宇宙自然法则同样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西方的道德从一种寻常的习俗开始, 经过漫长的思 想历程才意识到其背后的支配法则和支配宇宙的法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差异是道德的内容。 就其具体内容来看, 西方文化里的道德保持了源自远古时代观念的传统的一贯性,除了传统的诚实,正直,勇敢,乐于助人等行为准则方面,在对 于道德本身的思辨过程加深和扩 大道德本身含义。在古典希腊, 人们开始把道德与知识、 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 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 此后,对于道德和人类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幸福的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看见道德作为一个形上学的问题不是突兀产生的,而是一个人类思维和理性推演的结果。 我们知道氏族社会留下的社会生活习俗特别是政治生活的习俗经过夏商周三代的 政治宗教的变革, 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消失殆尽。 所以源自远古时代生活习俗的自然法和自然 道德在中国文化里面也基本消失。 因此法律, 道德在中国都是和传统割裂开的。 关于法律的 割裂我曾撰文论述过。在道德领域, 一些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德,诸如正直,诚实等等在中国文化里面并没有得到张扬。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领域, 出于政治的原因基本上被儒家学说占据。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与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基础。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周天子治下那段时期, 其标志的就是礼仪之邦。 因此儒学的基本思想的主旨是礼, 认为 “礼”是构建世俗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儒家认为,完美的礼仪 是远古时代圣人治下理想社会的标志。 儒家学说表现出极强的世俗性和目的性, 就是要为礼仪寻找其道德根基, 并以此确定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 可以说儒家道德观念是以孔子心目中的礼为出发点和终点, 也是以礼仪为表现形态而呈现出来的。 因此很多中国人声称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种特质的反映。 孔子谈礼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一降而为 “自 诸候出 ”,再降则 “政在大夫 ”,三降则 “陪臣执国命 ”,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 社会的等级秩序不复存在。 孔子认为 “复礼 ”是解决社会秩序的崩溃和混乱的方法。 孔子竭力 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 “国之基 ”, “人之干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 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 ;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传》 昭公五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 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 父慈子孝, 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 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 其实对于孔子这样一个世俗的思想家来说, 除了礼之外, 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可以作 为现实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 但是谈论 “礼”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春秋战国之前的夏商周时期, “礼”是宗 教的产物。那么在宗教消亡之后再谈 “礼 ”就必须为 “礼”找到一个合理性的根据。 孔子用 “仁 ”做为礼的基石, 认为礼是发源于人性的中的 “仁 ”。所以仁是儒家思想体 系中一个核心观念。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春秋时,仁与忠

文档评论(0)

明天会更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