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法》ppt课件-教学.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讲解内容;按摩简史;在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膏摩、火灸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布的发展。这时,不仅其治疗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将按摩用于妇科催产。 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 《小儿按摩经》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还开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专著。 当前,按摩已经规范化,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发展。;讲解内容;辩证原则;讲解内容;适用范围;讲解内容;禁忌症;讲解内容;注意事项;讲解内容;操作程序;1、目的;3、告知;5、实施;手法;摆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扣击类手法;摆动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6、评价;讲解内容;具体实例--开天门;适用范围外感头痛、头晕头胀、神经衰弱、失眠、增强体质、预防保健。 ;操作程序;实施;手法 1)推上星:印堂→上星36次 2)抹头维:印堂→头维36次 3)抹眉:攒竹→丝竹空36次 4)梳理太阳经:双手指端交替梳推头额10-20次 5)叩印堂:36次(中指端弯着叩) 6)叩百会:36次 7)揉太阳:顺、逆时针各10次 8)轻拍头部:前额→左太阳穴→前额→右太阳穴 →前额→额顶(共3分钟) 9)收功(拿双侧风池及肩井穴5-10次);印堂穴: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 ①头痛、头晕 ②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目眩 ③失眠、高血压 刺灸: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放血,可灸 ;攒竹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切迹处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动 ③迎风流泪、眼睛充血、假性近视、眼睛疲劳 刺灸:平刺0.5~0.8寸。禁灸 ;丝竹空穴: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 ②目赤痛、齿痛、眼睑跳动 ③癫痫 刺灸:平刺0.5~1.0寸。向攒竹方向透刺,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百会穴: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头痛、眩晕、晕厥 ②中风不语、偏瘫、癫狂痫、不寐 ③脱肛、阴挺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头维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 ①头痛、目眩、口痛 ②喘逆烦满、呕吐流汗、眼睑膶动、迎风流泪、目视物不明 ③面部额纹消失 刺灸:平刺0.5~1.0寸。禁灸。 ;上星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 ①头痛、眩晕 ②目赤肿痛、面赤肿、鼻渊、鼻出血 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风府穴: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粗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凹陷处。 主治: ①癫狂、痫证、癔病 ②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 ③咽喉肿痛、目痛、鼻出血 刺灸: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太阳穴: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②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风池穴: 定位:在枕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落枕 ②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 ③中风、口眼歪斜 ④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刺灸: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评价;谢 谢!;Louiechot

文档评论(0)

173****1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