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刘禹锡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刘禹锡”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刘禹锡
【生卒】:772—842【介绍】: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人。
世以儒学称。
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又登宏辞科。
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亦多才丽。
从淮南节度使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805)与柳宗元等人参预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等职,“颇怙威权,中伤端士”。
改革失败后坐贬连州刺史。
在道,再贬朗州司马。
在任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元和十年(815),自武陵召还欲用,复以文讥政事再出为播州刺史。
播州偏远,顾其有老母在,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任诸郡刺史。
大和二年(828)自和州刺史征还,拜主客郎中,累迁礼部郎中等。
晚年与白居易友善,唱和往来,其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年(836),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不久,授同州刺史等,卒后赠户部尚书。
刘氏诗文尤精,然其为人常为时人所讥,乃作《子刘子传》自辩:“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必无疵兮。”
刘禹锡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天人之论中。
在人学思想方面,他的“天人交相胜”的命题,突出了人对天的作用,突破了片面“法”天的传统观念。
刘氏的人学思想,标志着自韩愈以来天人之论的深入发展。
刘禹锡的着作世称《刘宾客集》,又称《刘梦得集》,有今人卞孝萱校订的《刘禹锡集》。
(1)天与人交相胜 对天与人的定义是,天为有形之大者,人为动物之尤者。
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天之所能人固然不能。
然而,人之所能,天亦有所不能,人可用自己之所能胜天之所不能,这就是“天与人交相胜”。
刘氏进而对天与人做了比较。
他认为,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因而,“天之能在于阳而阜生,气雄相君,力雄相长;人之能,在于阴而艺树,义制强讦,力分长幼”。
这里,他首先区别了天道和人道。
天道的特点是生植,具体表现是强弱,人道的特点是法制,具体表现是是非,自然的东西是天,社会的东西属人。
也就是说,天之所能是生万物,人之所能是治万物。
天只是执其所能以临乎下,而并不干预人事之治乱;人只是执其所能以仰乎天,而并不干预寒暑之更替。
人一旦意欲自主,则可以有意取胜于天。
因为天无私念,亦无意识,所以“天非务胜乎人”,而人却相反,有目的、有意识,所以“人诚务胜乎天”。
也就是说,人可以有目的地用天之利,立人之纪。
天人各有所长,可以利用各自的长处,交相取胜,胜过对方,但天胜人无意,人胜天则有备。
刘禹锡作《天论》,乃是对他之前的几位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说的总结。
韩愈偏于天,李翱偏于人,柳宗元主张天人不相预。
到刘禹锡这里,他认为韩愈的天人之论以及柳宗元作《天说》对韩愈观点的反驳都有些偏激,没有论尽天人之际。
所以,刘氏自己又作《天说》以极其辩,表现了刘禹锡对天人关系的重视。
刘氏“天人交相胜”的思想,是中国人学史上,比较明确的人定胜天思想的雏形,在中国人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尤其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扬弃了荀子“圣人不求知天”的说法,在理论思维上超过了荀子、王充及柳宗元的水平。
(2)理昧而言天 在区分天人的基础上,刘禹锡提出了“理昧而言天”的命题,用“理明”和“理昧”的概念,揭露了天命论产生的根源。
为了说明这个论点,刘禹锡提出“数”和“势”的范畴,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它的“数”和“势”。
数,指规律,如舟行水上,有沉有不沉,其中有“数”,即有规律性。
势,指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趋势,或其必然性,如舟在水中运行,疾徐即其势。
数和势的关系,刘氏认为“数存然后势行乎其间”,就是说,数决定势,势依赖于数,即规律性决定运动的必然趋势,如舟中载重量大,运动速度就慢等等。
他认为,人对数和势的理解有清楚的,有不清楚的,此即“理明”与“理昧”。
理明则不信天命,理昧则归之于天。
他以操舟为例,小河行舟,没有人讲天命,因为在小河行舟,其数和势都容易了解,快慢、停离都能掌握;但海上行舟,可以突然遇到狂风大浪,对大海的数和势就不容易了解,快慢停离也不能像在小河中那样容易掌握,因此无论平安到达,还是发生危险,“舟中之人未尝有不言天者”,都把原因归结为老天爷,刘禹锡认为,这就是理昧的结果。
没有掌握和了解事物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因而归结为天命。
这是对柳宗元“力不足者取乎神”的进一步发挥。
它涉及到自由与必然的问题,认识了事物的数和势,即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就能摆脱盲目性,成为自然的主人,从而从宿命中解放出来。
刘禹锡的这一思想是中国人学史上的重要突破,对人的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人道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