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刘昼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刘昼”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刘昼
【生卒】:514—565【介绍】: 北朝学者,思想家。
字孔昭,勃海阜成(今河北省交河县)人。
少孤贫,爱学不倦。
“常闭户读书,暑月唯着犊鼻禈。”
挚友李宝鼎授其《三礼》。
又向马敬德学《服氏春秋》,俱通大义。
恨乡里少书,杖策入都市。
得知邺令来世良有藏书五千卷,乃求为其子教习,姿意披览,昼夜不息。
文辞古拙,曾制赋一首,以六合为名,自以为绝论无比,却不为人所赏识。
求秀才,十年不遂。
发愤撰《高才不遇传》。
冀州刺吏郦伯伟见此文,方荐举之,时年已四十八岁。
刘氏自谓博物奇才,言好矜大,自言“使我数十卷书行
于后世,不易齐景之千驷也。”
史称刘氏“容正舒缓,举动不伦”。
虽有人举荐为仕,均因稍觉不适即离去。
北齐孝昭帝即位,好受直言,刘氏闻而喜曰:“董仲舒、公孙弘可以出矣。”
乃赴晋阳上书,言虽切直,而多不切要,终不见用。
刘氏一生无仕,后卒于家。
编录所上之书,为“帝道”。
北齐武成帝河清(562—564)中,又着《金箱璧言》,指讥政之不良。
今存《刘子》一书,不知与上述两种有何关联。
《刘子》内容颇广;泛论治国修身之要。
明阳阴,通道德,兼儒墨,合名法,包纵横,纳农桑。
思想丰富,综合各家之说,批评各家之短,总的倾向是儒道并用。
在人学思想方面,刘氏虽然强调忠孝、仁义等,但已离开了儒家的传统意义,渗入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
刘氏亦很重视现实中人的利益,以为法苟利于今人,就不必效仿古代。
他认为,人之追求善,犹如首之须冠。
他也坚持命定论,认为性与情两相妨碍。
刘昼的人学思想,显然不同于当时南朝思想家的主张。
《刘子》一书其作者的归属问题争论至今,现从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说,定为刘昼所着,今本有林其锬、陈风金的《刘子集校》。
(1)否泰由命屈伸在遇 刘昼是主张命定论的,这与他一生的际遇有直接关系。
刘氏认为,“否泰由命,屈伸在遇”,命与遇均指人所不能主宰的力量和情势。
在刘氏看来,人之一生的屈伸壅通均由命遇来决定。
人自身的力量和才智并不能改变命遇。
人通过努力可决定自身的贤与否。
但命在于天,故否泰难以预期。
命运应遇之时,危不必祸,愚不必穷;命运不遇,安不必福,贤不必达。
他批评道,埋怨不肖者,是不通性者;伤感不遇者,是不知命者。
如能临难而不惧,贫贱而不忧,则是通达知命之人。
刘氏也认为从相貌可以看出命,所谓“有命必有相,有
相必有命”。
人的命相,受气结胎之时已定,星辰的吉宿和凶宿,决定人一生的吉凶。
一旦有了这种决定,则鬼神不能移改,圣智不能换回,总之,是人所不能妄求的。
刘昼的命定论是消极的。
(2)人性怀慧 刘昼对人性的看法,在理论上并无创新,他对人性的论述是与对“学”的重视相联系的。
他认为“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人性之中有美质,有才慧,然只有务于学,钻炼其性,才能达之于道。
刘氏以为,人而不学,犹心之聋盲。
又不知远祈明师以攻心术,则人性会受到蒙蔽。
人性之所以有善有恶是染化之故,后天所学之缘,人居某地,习以成性,乃成一地风俗,所以圣人要制礼乐以和其性。
刘昼所谓的人性,与许多人的定义不尽相同,虽然对先天与后天的区别并不明显,但其强调学习、染化对人性的影响,则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情伤性性妨情 刘昼的人性论,很重视情与性的关系。
他认为,人之禀气,必有性情。
性之所感乃是情,情之所安即是欲,而欲与性是冲突的。
所以,刘昼以为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如烟冰与水火之间的关系。
人性之变邪,是由于有欲。
性与情的矛盾,导致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要想使情欲不染,须得性明而不变。
情之变动,来自于外,从此意义上讲,情乃是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所以刘氏的结论是“圣人弃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
刘昼对性与情的分析,明显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4)论人生 刘昼的人生观反映的是士人的基本操守。
在义与利、生与死的问题上,他的原则基本上是儒家观点。
他说:“生苟背道,不以为利,死以合义,不足为害。”
既然生存的原则是义,所以,人不应趋利而逃害,喜生而憾死。
人亦不可以因威胁而变其操守,不可以因利诱而易其心志。
比如慈爱是人之常情,但大义可以灭亲。
因义而灭亲益荣,所以,如果慈爱妨害到义,则二者相权,义重而可以灭亲。
入如果贪于小利,则大利必亡。
因此,刘氏认为,只有知道利之为害,害之为利,得之成失,失之成得,才有资格言说利害得失。
况且人生之短犹如火花,唯有立德贻爱,才可万世不朽。
生为无闻之人,死后成为一棺之上,这与草木自生自死有何区别呢?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与时竞争,惜乎寸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