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布克哈特与人文教育的后现代困境.docx

尼采、布克哈特与人文教育的后现代困境.docx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69年,尼采(Nietzsche, 1844—1900)从德意志东部的莱比锡来到瑞士西北部比邻德法的重镇巴塞尔。当时,普法战争尚未爆发,德意志帝国(1871—1918)也还没有诞生。按今天的情况来讲,时年25岁的尼采至多是个刚考上博士的研究生,而他却是因受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学教授而来。3年后,尼采发表了《悲剧的诞生》(1872)。在随后4年里,尼采连珠炮似地发表了四篇“不合时宜的观察”:《大卫·施特劳斯:自白者与作家》(1873)、《论史学对生活的利弊》(1874年初)、《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1874年底)和《瓦格纳在拜罗伊特》(1876)。 尼采后来坦陈,前三篇“不合时宜的观察”实际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罗伯特之技术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畅游技术蓝海,八大领域技术领先解读!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