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 联 双 创 民 情 日 记
双联双创工作日记一
2014 年 4 月 20 日星期五晴
自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来,我们单位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先后多次次进村入户,
与帮扶对象对接、沟通。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我们积极为联系户谋划发展思路,送去力所能及的物
资帮助和科学技术,使他们对省委作出的这项惠民之举、利民之策大加赞许,也对自己脱贫致富奔
小康充满了信心。这当然也是我们作为帮扶者感到兴的事情。今天早上一上班,我就通知大家要集
体行动,再次进村入户,落实“双联”工作。在驱车赶往联系点的路上,我向大家明确了本次行动
的主要任务,话家常、搞调研、同劳动,并对大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沉下身子就当走亲戚似的好
好和联系户谈谈心,了解其真实的思想动态,切实找准致贫原因,积极为联系户出谋划策,帮点子、
帮物资、帮技术,争取做到不虚此行。大家都点头默许,信心满满。经过 1 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
我们来到了麻武乡石家沟村。因为我们已经来过几次了,所以对各自的联系户家庭地址都是了如指
掌,很快就分头行动起来了。我也来到了我所包抓的联系户王常宝家,环视院子四周,感觉眼前一
亮,院落很是干净整洁,和我第一次来时有很大的变化,以前那个比较零乱的院子不见了。我边走
边喊道:“家里有人吗” ?无人应答。我
径直走进去,整个房子里都转遍了,居然没人。在转的过程中,我细细打量了一下家里的摆设,
虽然不富有,但一切都井然有序了,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家人在我们前几次的思想动员下精神面貌
转变很大,这更加增强了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我出了后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新修
的圈舍,分栏圈养着 8 头牛、 2 只只羊,膘肥体壮。我想到了打电话联系。电话接通了,正是主人
王常宝,他听到我过来,很是高兴,原来他和妻子在房后山上翻地呢。我来到了他家的地里,握手
后,我开玩笑着说:“你们怎么不锁门呢,小偷来了,怎么办 ?”王常宝腼腆的笑着说:“没啥事,
平时就这么老敞着,邻里间都这样。”再次感到这里的乡风淳朴。一边聊着,我一边接过王常宝老
婆手里的铁锹,翻起地来。他们硬是不让我干,可我觉得这样体验一下农村的劳动挺好的。在翻地
过程中,我和王常宝两口子一直在交流。我得知他们家有耕地 42 亩,全是山地,生产生活条件差,
靠天吃饭,主要以种植小麦和胡麻、洋芋、大豆为主 ; 家里有土木结构的房屋 5 间,全家 7 口人,上
有 86 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上小学的儿子,只有 2 个劳力,且妻子长年有病,虽然本人致富的愿望
强烈,但由于缺乏发展资金和技术,信息闭塞,加之本人文化有限,虽然在努力奋斗,仍一直徘徊
在贫困边缘。就这样边聊边干着农活,我居然也不觉得累,虽然额头上已经有了汗珠。地翻完了,
王常宝两口子偏要留我吃完饭再走,我谢绝了,尽量不要给他们添麻烦是对的。在回
单位的路上,大家看上去都是灰头土脸的,但脸上分明洋溢着满意而归的笑容,不虚此行。
作者:王平生
职务:崆峒区科协主席
联系点:崆峒区
联系户:王常宝
麻武乡石家沟村
双联双创工作日记二
3 月 8 日星期四天气:雪
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会议刚刚结束,在办公室的我有点坐不住了,双联行动
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工作从何着手,一定要再入户看看,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实际情况,才
能理出思路。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也好,环境恶劣有些问题才能显露出来,叫上张组长,
马上出发。
我们驱车径直来到土门镇永东村北城组的一户人家,几间 80 年代的土坯房里住着一家四口,
户主叫朱光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妻子郁海棠身体不好,只能做做家务,照顾照顾孩子,只有朱
光林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 10 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
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看着这位比我年长不了几岁,但被生活的担子压得显得有点苍老的一
家之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离开了朱光林家,我们又来到永东村车院组的一户农家,穿过泥泞的小院,来到了堂屋,大炕
上躺着一位年逾花甲、重病在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