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 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 桀鹫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痈心疾 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苏轼一生 经历可谓传奇,但乂是什么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呢?我们就从他 一生中的几次大起大落来分析一下。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 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 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 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 封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 礼部考试之中, 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 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 古传颂的佳话。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就像他诗中说的“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此时的苏轼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年少成名的他抱着造福白姓 的心愿,开始了他充满坎坷的仕途,但乂是什么让他的仕途如此 曲折呢?我们来看苏轼这一次的起落 公元1066年服孝三年的苏轼在回京途中看到新法对白姓的 伤害,所以苏轼多次上书反对王安石强力革新变法,主张循序渐 进,因此遭到王安石势力集团排挤和打击,苏轼也因此在官场上 风雨飘摇、历经磨难。公元1079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 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苏轼遭遇了 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一一“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 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 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 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 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 加上丧子之痈,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 居住,后被批准。苏轼丢官降职,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 面临无钱、无房乂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 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 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 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苏轼即使在这样的困境面前依然保持着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心态,从这可以看出他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性格,这种性格不只表 现在困境中,在地位急剧攀升时,他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更加明显。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 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 法,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 立刻将政令改弦更张。 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中止,或径于废除。元佑年间这一段开始 了。 苏东坡现在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 擢升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 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级翩林, 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但是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很 难,所以就上书朝廷,请求退出官场。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步入 官场是其一生的追求,对于苏轼而言,苏轼现在在仕途路上选择 的不是进,而是退 苏轼慢慢地察觉到,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分歧由原来的政见不 同,开始走向政治权力的斗争,苏轼在这场争论中不但感觉到深 深地疲倦,同时他也嗅到了一丝恐惧的气味。曾经遭受过囹圄之 苦的苏轼这时感觉到在朝中为官真是太难了,他再也不愿意在这 场口水大战中重蹈覆辙,所以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 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宗的兀 祐四年,也就是公兀1089年, 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市的市长。现在 苏东坡的情况是,不追求政治,而为政治所追求,颇为有趣。当 年王安石得势之时,他在政坛坎坷不达,不足诧异;可是如今他 的同党既然当政,他仍然失败,则确届可惊了。苏东坡永远不够 为一个好党人,因为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现在他的同党当 政,他自己有声望,受人爱戴,有皇太后佩服他的学问人品,可 是他却一直想摆脱一个颇为人羡慕觊觎的政治地位,却没有立即 如愿。但是了解他气质的人,都知道他的宦海生涯不会太久的。 延缓年老展长宵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可 是苏东坡现在,在他所谓“奸小之境”的官场,却有过多的情绪上 的烦扰。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对那些不爱 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威权与虚荣,认为并不 值得。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他本身缺乏得最惨的, 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弄 到手的。做为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