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高品质版.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高品质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劝 学 课 题 课标要求  《劝学》 掌握文言重点实虚词;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知识与技能  1. 继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 教 背诵课文。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比喻论证。 标 情感态度 学习课文,感悟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怎样运用比喻进行说理。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诵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 多媒体 内容与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反思  补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㈠询问课前预习情况。 1.齐读课文,整体了解预习情况,重申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晓其意比较容易;但论证上由于时代久远, 当时属于常理的比喻可能今天理解起来有困难,析其法有一定难度,明其理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 ㈠解题 1.“劝学”的意思是什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 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 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 关于结构 明确:本文是节选,原文 1710 字,课文节选的只有 290 字,不能体现全文的 结构,因此不必在结构上做更多的探究(利用 ppt 展示《劝学》全文,不做讲解, 只说明原文篇幅很长, 但课文节选的部分用大一号的字体, 每段中总结的话有 “君 子”的句子用红色字体) 。 ㈡中心观点 1.“君子曰”的用意何在? 明确:首先, 《劝学》全文的许多段落都以“君子”作结,例如,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君子居必 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君子慎其所立乎” “故君子结于一也” “君子贵其全也” ,可见作者强调学习可以成为君子。其次,作为间接引用,这是 重申《论语》的观点。 2.“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明确: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理 念。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有 yòu——又 ,知 zhì— —智、 暴 pù——曝、鞣 r ǒu——煣)、实词(中、参) 、虚词(于、之) ,着重指 出“煣”读为“ r ǒu”,书下注解有误。 2.“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这是本课的 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明确:“青”“蓝”与“冰” “水”都是喻体,而且每句的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关键是找出本体。 “青” 与“冰” 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蓝”与“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意在强调人经过学习 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青于蓝”是萃取,是提纯; “寒于水”是改变形态、状态,即从无形到有形。都是强调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 着重强调,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理解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错误的理解。后者作为成语是从前者脱胎而出的,意思是学生是跟老师学习的,但超过了老师。这种理解主体不一致,违背荀子的愿意。这样理解“冰,水为之”一句就没有对应了。 3.“煣”与学习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表面上是说“直木”—— 非器,变成“中规”的车轮——成器,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煣”——用火烤使 之弯曲;隐含的论断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 “木”经过 “煣”这种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 “虽有槁暴” 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 这都是 为了阐明后天学习对人有重要的意义。 4.“木受绳则直”一句比喻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然 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 ,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刀剑 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日参 省”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喻体,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是这个比喻的本体,两层之间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比喻,板书如下: 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 木 受绳 则 直 (成材) 金 就砺 则 利 (成器) 本体,即抽象的道理: 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 知明而行无过 (成人) 其相似点为: 前提相似:

文档评论(0)

182****07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