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语文.docx

2019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语文.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 《珍珠鸟》一文,也许是因为得到过冰心老人的赞许,被收录于各种语文教材中,广受欢迎。细究其中原因,不外乎三: 1、抒情小品,小心细致中,颇见爱心与情趣。 2、体现了人与动物间良好的关系。 3、引申出了关于“信赖”的普遍的哲理。 文章寄情微物,申发小小哲理,虽未脱旧式花鸟鱼虫小品文传统,却也无可厚非。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鸟儿作为自然界中最自由的生命,是否可以如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生物”与“宠物”,不是同一概念。比照同类题材的文字,约略可以见出境界高下。 黄永玉《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中,一样探讨着“信任”话题,却有着对东方悠久专制主义传统下,人性的促狭与卑怯的反思与忏悔── 有一天喝早茶的时候,窗外飞进一只金丝雀。我们都以为它很快就会飞走的,它却在我们座位之间来回招呼,甚至啄食起饼屑来。 它一进来,我马上想的是:“关窗!”但没有说出口。幸好没有说出口。它对人类的信任,颇使我惭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毛病形成是很难一下改变的。 在纽约、华盛顿、哈佛校园内看到草地上的松鼠,在墨尔本 第 1 页 看到地上散步的鹦鹉,在意大利、巴黎看到满地的鸽子,第一次,我都是不习惯的。“为什么不捉起来呢?”“捉起来”才合乎常规。 在地上看到一方木头,马上就想到:“拿回家去!”拿回去干什么,以后再打算不迟。 旧金山的鸽子和狗前几年忽然少了许多,后来发现是越南难民在吃这些东西,警察讯问他们,得到的回答却出乎意外:“它们很 ‘ 补 ’ 呀!” 我听了这个传说当年曾经觉得好笑,而且转播别人听。唉!作为一个不幸的东方大陆人,什么时候才会打心里宽容起来呢? 那只金丝雀玩了两个多钟头,后来就飞走了。我们都以为它改天会再来,一天,两天过去了,一直没有看见它。到别人家的家里去了,也许是回自己的家。 为了这只金丝雀,我心里有着隐秘的、忏悔的感觉,甚至还不只是对这只具体的小鸟。 它好像一座小小的会飞翔的忏悔台。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P19~20,三联书店199 9年5月) 而鲍尔吉 · 原野《啄露而歌》中,鸟儿灵异的神性,尽展无余,鸟儿所代表的,是在人类世界之上的,另一个明亮、美丽、温暖和自由的世界。 第 2 页 我在一篇文章中 :“雨后,桑园在 久的寂静之后, 来一句怯怯的 啼。” 早上,我又在雨后的桑园听到 的啼唱。 只 的喉 仿佛有丰盈的水珠,或者它在 气功,津液 吧。我担 的是, 歌唱,不会 水 ?我童年的朋友三相,曾向我炫耀含水歌唱,抿一口花茶根,唱 音“美 的哈瓦??” 没等“那”, 了。一 咳嗽,我把他脊背 一通 打。雨后, 叶上流漾水珠,小 感到 上挂 水滴的 石,惊喜自 。也 ,它有意啄一滴水漱口再唱。像我唱蒙古歌之前 烈酒 喉一 。 行家 , 自是 的唱法,叫“水音儿”。画眉、 子都会此腔,尤其邢台以南 的 子。腔名“衣滴水儿”。 我宁愿相信 的情景: 初晴, 儿啄 的一滴水, 凉啊!它不禁喊出声来。如果没有 染和人 捕 , 儿 在 着 神的生活。 (《思想起》P85,作家出版社1998年1月) 照之下,《珍珠 》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 道, 有 “欣 囚禁”的嫌疑。是作者有才而无 ? 然而作家 才一向注重文化 的反思,深具民 情感──近两年,“我正在 行两个工程。一个是民 文化 救工程,是 全民族的民 文化 行拉网式的普 和梳理。一方面是用 方式采 和文字 ,另一方面是用 第 3 页 觉人类学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调查,记录文学、歌谣、谚语,把它们拍成照片,用当地口音记录,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可能知道民间文化原本是什么样。另一个是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做的“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两个工程预计要花10多年才能完成。”( 《新闻晨报》徐颖采访)在2004年《收获》 杂志上, 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田野档案”,被人称为真正的“行动散文”。 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从六十年代后期起,冒着“杀头之罪” 记录,二十年后成书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以一个个普通人的苦难个案,来建筑文革的纸上博物馆。1996年,他在《关于〈一百个人的十年〉写作的源起》中这样写道:“我是在非文学的时代发现文学的真正价值,这就是拿着生命做抵押,绝对没有功利地去为整整一个时代的人们建立心灵的档案。历史学者建立事件档案,文学家建立心灵档案。 这是人类最崇高的文字, 也是文字最崇高的含义。 其它各类,等而下之。 自一九七九年我从事文学,所作小说颇多,涉及广阔,从不自束,但心中一直没有放弃始自文革立志要做的事,即为一代普通的中国人记载他们的心灵历程。故而于一九八六年,开始进行这部名为《一百个人的十年》的口述实录文学。由此至今,已近十载,收到要求被采访者信件近四千封,采访数百人;摘其所具独特性且

文档评论(0)

150****22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