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 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 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试 图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充 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 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 中心论”相对 ,这叫“学生主体观” 。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 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 主体 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 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 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教育教学过程, 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 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这是一个 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 生的活动。 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 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 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 学习主体的资格。 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 课堂教学中如果有 一位学生心不在焉, 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 所以主体 观认为,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要确保他们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 《学记》上 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 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 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 ②总 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 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 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 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 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 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 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学生的活动要具体。这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 必须将学生的 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 并认真加以落实; 教师的指令,要改 “一 定要”为“现在就”,改“课下”为“课上”。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 主讲老师这样说: “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一定要 好好想一想”。老师们以为这样一说,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的 责任就尽到了——反正我是说了,能不能做到就在你自己了。其实, 这里面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上课是干什么的?上课就是叫学生通 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 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课下再让“记” 、再让“想”,这不但不好 控制和监督,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 , 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 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 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 而课堂教 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 ,而不是老师“讲完”。老师讲完了,学 生并非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kh4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