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温岭 味蕾中的民俗教学方案.docVIP

舌尖上的温岭 味蕾中的民俗教学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1 表2 教学方案1 单元 第一单元 了解温岭特色小吃 感受舌尖上的温岭 单元课时 4课时 主题 嵌糕发糕糖炒糕 吉祥如意步步高 总课时 16课时 第 1 课时 背景分析 吃穿住行,从“吃”开始。了解温岭小吃,感受舌尖上的温岭,首先得从糕点类小吃说起。而这不能不说一种叫“嵌糕”的小吃,温岭人经常把它当作早餐或者午餐,可以说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也跟民俗文化有关。 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认识起来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其制作方法及深刻内涵的理解掌握确是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认识各种糕点及其制作过程和方法,培养动口动手能力。 2.感受各类糕点与百姓生活的紧密关系,同时从中体会其与温岭民俗文化的关系。 评价设计 针对上述目标,设计以下评价任务: 1.让学生分小组评价,评出最好吃的糕点,并通过图画、照片等形式展览出来。 2.让学生从家长、老师处了解各类糕点的意义与作用,感受其中的民俗文化特色。 学与教活动设计 热身导入主题活动(7分钟) 师问::《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大家是否看过?(生自由发言,谈感受) 假如让大家当导演、编剧,拍一部《舌尖上的温岭》,你们会把哪些温岭特色小吃拍摄进去呢?(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 学生来说说“你最爱的温岭小吃”,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导入主题。 主题活动(25分钟) 活动一:老师把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学生浏览各类糕点图片,然后进行看图说话、看图作文,说说各种糕点的特点,谈谈它们的制作过程与方法,然后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 分小组活动,4人小组一组,分门别类进行说写活动。 嵌糕组;鲳鱼年糕组;红糖炒糕组;新河糖糕组;神童门硬糕组;发糕组;漾糕组;糖阄组;糕干片组。 2.每小组先介绍自己组糕点特色,再谈谈其制作过程与方法,可以在文字材料基础上进行。 活动二:品味糕点特色,评价作文优劣,评出优胜小组及个人。 各小组进行互评,评出最有特色的糕点,同时评出个人作文优胜奖。 评选出的特色糕点配上图画照片以及作文在课后张贴在学习园地,以供观瞻。 活动三:默读报纸文章,感受民俗文化,关注俗世奇人,谈谈读后感受。 教师下发复印好的《温岭日报》上的文章《温岭米塑:民间祭祀文化的一项绝活》,在学生默读基础上提出问题思考: 米塑“糕人糕马”寄寓了当地百姓怎样的美好愿望? 制作“糕人糕马”的俗世奇人“奇”在哪里?你愿意学习这门绝活吗? 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受? 三.总结分享(8分钟) 1.今天通过这次活动,你了解了各种糕点的特色吗?你会制作“嵌糕”吗? 2.通过分享《温岭日报》上这篇文章,你对温岭的民俗文化有何感受? 3.针对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你有何意见与建议? (备注或反思) 老师可在在上课前准备好各类糕点,如嵌糕发糕等实物,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活动的参与热情。当然也可以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生活体验。 强调说写能力培养,突出个人自评及小组互评。 由课内引导到课外,关注民生关注民俗关注俗世奇人。 通过活动写出反思文章,通过日志等加以宣传。 备注 附上《温岭日报》上文章,以供引用参考。 温岭米塑:民间祭祀文化的一项绝活 温岭日报记者?黄晓慧?文/图   陈春水、蒋招直是温岭市石桥头镇后林村两位普通的老农民,他们却又是远近闻名的温岭米塑“糕人糕马”制作传承人,有一手制作米塑“糕人糕马”绝活。   让杭州观众眼睛一亮   去年11月11日上午,农民“种文化”百村赛颁奖仪式暨首届农民“种文化”秋收庆典在杭州吴山广场举行,来自石桥头镇的陈春水、蒋招直两位老人戴着学士帽、穿上唐装,现场表演温岭米塑绝活,让杭城观众眼睛一亮,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的目光。   在现场,两位老人带去了在家里早就做好的“八蛮”米塑,同时也拿出准备好的着色年糕原料,利用剪刀、针、火柴、铜丝等工具和材料,现场表演米塑制作制活。只见他们将掺了食用色素的各色年糕放在两手掌心中揉几下,再拉几下、捏几下,“麒麟”等“八蛮”便有了“躯干”,再用剪刀在“躯干”上剪几下,“八蛮”便有了表情。铜丝则是制作耳朵和尾巴用的,将铜丝裹在针上绕成圈,拿出来就成了一根弹簧,再将“耳朵”、“尾巴”用铜丝连结在“躯干”上,装上火柴头做的“眼睛”,不一会儿,一头栩栩如生的“麒麟”等“八蛮”便在掌上诞生了,最妙的是,因为有铜丝弹簧,“耳朵”、“尾巴”还能一动一动的,活灵活现。在现场,不少观众当即就索要这些动人的小玩意儿,还有的要向陈春水他俩购买,问他俩这东西要多少钱一只。在活动结束后,一些观众得到了陈春水他们送的“糕人糕马”,满足了各自的愿望。   2007年8月28日上午,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在石桥头镇后台门村发现米塑技艺。当天上午,时年69岁的陈春水拿出接到文体站通

文档评论(0)

c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