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005]正式版.docx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005]正式版.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北京 19中 易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导致个体农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使学生了解“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使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能够正确地评价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从石、木、骨、铜等农具到铁农具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比较铁农具的广泛应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让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用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学生分析 1、初一学生个性比较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初一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 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尽量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直观性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法为主,同时结合指导阅读、提问、看图、创设问题情景等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板书提纲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和推广 、私田出现:奴隶→农民 奴隶主→地主阶级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 、目的 2 、内容 3 、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辅助 (导入新课)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远古人类开始到 西周时期, 人们的生产工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引导学生回 观察图片, 对 展示春秋战 顾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 ) 各种工具的 国及以前各 图上哪种工具使用效率更高, 为什么?使用这样的工具劳动, 优缺点进行 种材料的生 有什么优、缺点? 比较、分析。 产工具图片。 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 至迟到春秋晚期, 我国已发明 了生铁冶炼技术, 早西方 1900 多年,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由 此,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 域。铁工具的数量远远超过木石农具,占据了主导地位。铁 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齐国和楚国是生 产和使用铁农具较多的国家。他们在诸侯争霸中能成为主角 与此有密切关系。 提问:人力与畜力(牛耕)对比,人们选择那一种动力?并 观察、比较两 展示两幅《春 说明原因。 幅《春耕图》, 耕图》。 除了使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劳动,人们在农业生产的动力上 观察图片, 对 还有重大突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 两种动力进 进行耕作。祖先已经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农耕,所以说 行判断。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器牛耕的推广,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有了大幅度 提高,耕地面积扩大了,人们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并引 发了多个领域的变革。 (讲授新课) 第 8 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板书) 1 、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和推广(板书) 2、私田出现:奴隶→农民 奴隶主→地主阶级(板书) 铁器、牛耕得到广泛应用之前, 由于木、 石等生产工具 学生阅读 效率低下,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人们不得不 P41,并定义 集体耕作,古书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千耦其耘”。 “ 千 耦 其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个人劳动效率, 耘”。 使个体耕作成为可能。 西周时期,土地由国家(周天子)所有,得到分封的贵族对 展示公作 土地只有使用权。贵族强迫人们在自己的封地田亩里集中耕 (“千耦其 作劳动。对于边远、偏僻的荒地,贵族分成小块,交给平民 耘”)、私地示 去开垦、种植,收取地租。 意图。 新的问题于是出现了。 史书上记载这一时期 “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 ,请同学们根 学生阅读 据课文解释一下这两句古文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 P41,分析讨 些情况? 论,发表见 “公作则迟” :劳动者在贵族的封地田亩中集体耕作, 解。 由于强制劳动,没有劳动报酬,缺乏生产积极性,因此隐藏 力气,进展缓慢,甚至破坏农具,乃至逃亡。 “分地则速” : 个体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 交一定的地租, 剩下的自己支配

文档评论(0)

138****55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