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的息讼歌及息讼的思想根源.docxVIP

论近代的息讼歌及息讼的思想根源.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近代的息讼歌及息讼的思想根源 摘要:息讼歌是中国古代社会为了达到息讼、止讼的目的,由官方和民间乡绅编写的劝民止讼、罢讼的通俗性歌谣。就其创作主体而言,可分为民创息讼歌和官创息讼歌两类。就创作意图而论,除欲达到创作者息讼、止讼的诉求外,还和官员们宣扬自身政绩、乡村宗族维护自身荣耀等不无关系。息讼观念产生的根源,囊括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深层次原因。众多原因的相互交织,催生出近代大量息讼歌的出现,而新出现的息讼歌又进一步强化了近代的息讼观念。 关键词:息讼歌;息讼会;宗族;讼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03-0038-05 息讼歌古已有之,但近代文献中记载的息讼歌数量最多且内容最为丰富。目前学界涉及息讼歌的相关研究甚为匮乏,仅林中厚的《碾伯知县徐志炳與〈息讼歌〉》① 一文稍有提及,还只是配合历史人物的分析引入一篇息讼歌而已。对于息讼歌的类别和产生根源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笔者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相关史料,对息讼歌及息讼观念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以期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一、息讼的经济根源 经济原因和生存问题是息讼歌创作和发挥实际效果的根本原因。近代的中国乡村充斥着贫困、疾病、战乱等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一直困扰着近代乡村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让近乎每个农村家庭饱尝生活的艰辛。梳理史料不难发现,近代的大量息讼歌多是围绕诉讼费用花销极大、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为主要题材而创作的,创作者紧紧抓住了农民贫困的经济现实来劝民息讼。以光绪年间宁国县县令所作息讼歌为例,歌曰: 劝我百姓莫赌气,赌起气来两不利。自古 官廉吏不廉,一打官事便花钱。写呈词也是钱, 堂费也是钱,十桩官事九宕延,不觉又是两三 天。住客店也是钱,吃茶饭也是钱,一经投到 又花钱。官坐高堂民跪地,种种情形真可怜。 赢了官事财已破,输了官事难更难。难!难! 难!不如忍耐且种田。”② 在这首官创息讼歌中,歌谣创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调将诉讼中存在的经济利害关系放置其中,其目的就是让民众看到诉讼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后能知难而退,进而撤诉、罢讼。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官方对民众的深切同情,但其对民众的生活困境是有一定了解的,也正是抓住民众困窘的经济现实,才有该类息讼歌的海量出现。诸如此类以陈述经济利害关系为主题的息讼歌在史料中绝非个案,最知名的当数民国时期河南南阳内乡县的一首息讼歌,此歌源于明代,由青海乐都县令徐志炳所作,因朗朗上口便于传颂而被后人多次、多地改编。这篇息讼歌将诉讼费用的高昂和封建官吏的贪婪描绘的淋漓尽致: 听人教唆到衙前,告也要钱,诉也要钱。 差人奉票又奉签,锁也要钱,开也要钱。地邻 干证车马连,茶也要钱,酒也要钱。三班丁书 最难言,审也要钱,和也要钱。自古官廉吏不 廉,打也要钱,抄也要钱。唆人本来为腰缠, 赢也要钱,输也要钱。”③ 众所周知,息讼歌的主题构建和创作意图主要是为了让百姓止讼、罢讼,在这点上各地息讼歌均无不同。民国时期的息讼歌与晚清时期息讼歌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艺术上的差异。鉴于息讼歌是写给老百姓传唱的民间歌谣,因而民国初年的创作者一改前期文言化的创作笔法,剔除了晚清及前代息讼歌合辙押韵的文言格式,而采取了更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来创作息讼歌,且歌谣中夹杂着大量乡俗俚语,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读懂歌谣的本意,达到止讼、罢讼的效果。同样是从经济视角出发劝民息讼,通过以下两首不同时期息讼歌的对比,从中可以发现二者语言艺术上的差异: 词讼不可兴,家业从此废;纵赢一万兵,自 损三千骑。讼师摇软桩,干证索厚币;哪有善 公差?亦无白书吏。官断未可知,危惧如临履; 倘然失足时,辱及难遮蔽……我劝世间人,词 讼勿儿戏。若非不共仇,切勿相牵系;俚言详 且确,万恳牢牢记。④(上海松江地区) 劝尔永邑民,还是息讼好。忍得一时气, 解得百日恼。些小不平事,只消自按倒。切莫 听人唆,祸来他不保。钱要自己费,路要自己 跑。罪是自己当,愁是自己讨,你若要告状,事 事耽误了。头畜无人看,地里不生苗。秋来无粮 食,冬来无皮袄。仔细思量起,告状有何好?⑤ (陕西永寿县) 这两首息讼歌分别创作于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均表露出创作者希望当地百姓能遇事忍让的美好愿望。二者在创作语言上稍显差异,前者还无法彻底脱离文言创作的形式,而后者则加入了一些白话和乡间俗语,更易于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当然,二者最大的共同点还是歌谣中一再强调的“争讼”会导致“劳民伤财”、“牢狱之灾”等不变的主题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