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思想之“退”的人本倾向与“泛”的民族意识.docxVIP

论周作人思想之“退”的人本倾向与“泛”的民族意识.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周作人思想之“退”的人本倾向与“泛”的民族意识 摘 要: “五四”时期的文化巨匠与抗战时期的亲日附逆,这两个具有颠覆性意味的标签同时集结于周作人的历史身份,深刻揭示其思想形态的复杂性,因此分析其身份转向的内部缘由便具有重要的文化隐喻性。本文以1943年至1944年所发生的“反动老作家”事件为切入点,分析贯穿于周作人思想的两大因素——“退”的人本倾向与“泛”的民族意识——是如何影响他对该事件的处理,同时从这两个维度解读周作人思想形态中的个人本位和东亚意识,探讨其后期选择的缘由。 关键词:周作人 反动老作家 个人本位 民族意识 东亚意识 周作人在其晚年所书的《知堂回想录》中,以两节的篇幅来记叙“反动老作家”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回忆他所写的有关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四篇文章——《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汉文学的前途》——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的思想问题》一文如何在日本文化界产生轰动,以及他如何成为“扫荡中国反动老作家”的首要针对对象。周作人在阐述这一历史事件时,显然带有20世纪60年代的心绪色彩和价值判断,他自言片冈铁兵所作题为“扫荡反动作家”的演讲“在我觉得是意外的成功,因为我当初的用意知识反对新民会的主张,却没有料到这样大的收获,至于敌人封我为‘反动老作家或‘残余敌人,则更是十二分的光荣了”a。 回溯20世纪40年代,周作人在日伪任职期间,对于日方所扣的“反动老作家”帽子并不满意,曾发声明、写信件以保全自身名声,颇有爱惜羽毛之感。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却以其曾被日方指认为“反动老作家”来为自己辩诉,所作的《中国的思想问题》一文也被用来佐证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以及反抗日本树立中心思想的动机。显而易见的是,周作人对于“反动老作家”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的状况。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使得周作人在两种生存环境下,均能对“反动老作家”做出不同的解读?周作人的这种左右游走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策略对于周作人“寿多则辱”的人生命途产生了何种宿命式的影响?这是亟待探知和深入了解的。本文以“反动老作家”为透视窗口,分析周作人思想中“退”的人本倾向和“泛”的民族意识是如何影响他的圆融抉择,以此透过周作人的行为表象,深入挖掘内部思想因素,从周作人的自身意识认识周作人的一生走向。 一、“退”的人本倾向:国人思想与国民文化的蓄势收缩 “五四”时期,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提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认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学”b。当同时期人关注文学革命之际,周作人却将重心放在思想革命上,《思想革命》和《祖先崇拜》可以算作其“言志”之作。《祖先崇拜》中提到“我不信世上有一部经典,可以千百年来当人类的教训的,只有记载生物的生活现象的学问,才可供我们的参考,定人类行为的标准”c,周作人晚年评议时也直言“反对中国的尊重国粹,主张废止祖先崇拜而改为子孙崇拜”d。由此观之,周作人在前期时,他主张人从庞杂的社会和凝固僵化的传统中抽离出来,回到人本身,完成“退”的自我建构,此次的“退”,是肩负国人思想导向的一次人本先声,是站在集体意义上的共同退守和重新认知。其后,在政治建构、战争行进之际,周作人选择退回书斋,坚守“自己的园地”,这是在时代大潮中的个人之“退”。一方面表达了周作人对于政治运动和流血牺牲不愿苟同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他个人本位主义自始至终贯彻的表现。所以在周作人早期的思想状态中,根植于他思想中“退”的保全策略一直占据某种主导地位。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讨论的“退”,是针对周作人总的思想特征下的选择方向问题,而非是简单的对错二元判断。人的凸显和人道主义的宣扬是集体的、高调的退守,在一时间带领国民重新认识人与文学; 自己的园地是安静的、苦茶般的自品,是纷乱时局中的自身选择。在抗战前期,这类思想和选择不构成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所以周作人得以坚守文化阵线,不受外界臧否。 反观周作人在《中国的思想问题》的观点,以国人思想代言者的身份,对中国思想做出了一次总的诊断,他认为“中国思想并无什么问题,只须设法培养他,使他正当长发便好”e,将中国的中心思想再次附着于儒家这个主心骨上,虽然仅以古籍中部分反映民生状况的选段为依托,实则是带领国人又一次精神意义上的退守,退回儒家所建构的断壁残垣中去。尽管当时错杂的中日战争环境并不能保证周作人是稳妥的国人声音的集结器,但这次的退守在日方看来是对日本文化扶持的一次拒绝。不仅如此,周作人又将中国人的思想稳定性与生存问题挂钩,“但是又因为中国思想以国民生存为本,假如生存有了问题,思想以将发生动摇,会有乱的危险,此非理论主义之所引起,故亦非文字语言所能防遏”f。在中日战争时期,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