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卢仝《茶歌》的发散效应
卢仝(号玉川子)是中唐诗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颇有拯世济民之志,但终生未能仕进,以山人自称。他的诗歌对中唐时期的朝政腐败和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如《月蚀诗》《观放鱼歌》等。卢仝诗风怪异,有明显的散文倾向,是韩孟诗派的重要诗人。卢仝虽然一生未仕,却结交了一批官员朋友,如孟简、韩愈、王涯等,他很关注政治动向。
在卢仝的诗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玉川子茶歌》或《七碗茶歌》,亦简称《茶歌》。这首堪称中国古代第一茶诗的诗作对后代文人的饮茶和茶诗创作均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是可以与陆羽《茶经》并称的经典。全诗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孟谏议即孟简,曾任谏议大夫,此时任常州刺史。卢仝一直称孟简为谏议大夫,说明他比较看重谏议大夫这个职位,可以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把民间疾苦上达天聪。常州、湖州是中唐时期朝廷贡茶——顾渚紫笋、阳羡紫笋的产地,监督贡茶的生产制作乃两州刺史的重要职责。卢仝嗜茶,孟简特地派人给他送去刚制好的阳羡新茶。开篇前六句写卢仝收到新茶,以手摩挲,珍爱之意历历如在目前。接下来的十句写阳羡紫笋茶的生产和制作,因为皇帝要喝紫笋茶,其他花草都不敢抢在茶芽之前开花。这样写来看似庄重,也包含调侃揶揄之意。卢仝突出阳羡茶饼的精致和贵重,像他这样寒碜的山人能够享受如此好茶,全赖朋友之赐。然后转入描写喝茶的体验,这是全诗最为精彩之处,写出了寒士的愤懑和兀傲。诗人借着茶力两腋生风,飘然仙去,这种诗思显然继承了古代游仙诗“坎壈咏怀”的传统。然而卢仝升仙并非图个人解脱,最后十句转入向蓬莱山的仙人为苍生请命的主旨,开拓出深广厚重的境界,这与杜甫的诗心一脉相承。阳羡茶成为贡茶,给当地的茶农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使他们疲于奔命,憔悴不堪。唐代中后期,担任江南税务的官员不断增加茶税,常州地方官员也找不到减轻茶农负担的好办法。卢仝一介布衣,不得不向神灵请命,诗心极苦,诗境极厚。卢仝的七碗茶超出了陆羽《茶经》所规定的范围,蕴蓄着寒士的寥落、游仙的飘逸和仁者的忧患。
卢仝的七碗茶在后代文人的心中已积淀成一种饮茶模式和文化心理,从宋代开始,卢仝和他的七碗茶经常出现在茶诗文中。不仅如此,卢仝烹茶还成为不少画家的题材,用画面来表达《茶歌》的诗意。南宋画家刘松年有一幅作品,它的画面是这样的:“图中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而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枕而坐,侧耳松风以俟七碗之入口。可谓妙于画者矣。”画中的卢仝为坐式,并有一婢一奴代为煎茶,奴婢的形象当源于韩愈《寄卢仝》诗:“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这样的构图体现卢仝风雅闲静的品格,贴合他的山人身份,与陆羽《茶经》中的茶道精神颇为相通。刘松年的画作意在表达山人的幽雅脱俗,与《茶歌》对照,遮蔽了卢仝关注现实、同情茶农,愿为茶农请命的内涵。此后牟益、钱选、杜堇、唐寅、丁云鹏、陈洪绶、金农等人都有以卢仝《茶歌》为题材的画作。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的构图方式对后来同题材的作品影响甚大,钱选、唐寅、丁云鹏、金农的画作都采用此方式。杜堇所绘《古贤诗意图·茶歌》中,卢仝曲肱枕之而卧,意在展示“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的内涵,并未触到此诗的精神实质。陈洪绶的《玉川子图》里卢仝为立式,躯干伟岸,左手握书于胸,神态凝静,气度不凡,这是陈老莲所理解的卢仝形象,也有他个人的影子。
在《卢仝煮茶图》及与之类似的作品上,画家本人和后来的观览者会题上自己的诗作,内容多涉及对卢仝人格和结局的评价。如唐寅《题自画卢仝煎茶图》:“千载经纶一秃翁,王公谁不仰高风?缘何坐听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
后人关于卢仝才华的认识,多得自韩愈《寄卢仝》诗中对卢仝的称扬:“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卢仝读书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