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的杜甫”:同时代人与“艺术的幽灵”(一)
王家新 雷平阳 张执浩 沈浩波
召集人:
霍俊明(诗人、批评家,《诗刊》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参与嘉宾:
王家新(诗人、翻译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平阳(诗人、散文家,云南省作协副主席)
张执浩(诗人、小说家,《汉诗》主编,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沈浩波(诗人、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磨铁集团CEO)
时间:2020年7月18日下午2∶00 — 6∶00
整理:霍俊明
霍俊明:欢迎王家新、雷平阳、张执浩和沈浩波来参加今天下午的这次诗学圆桌对谈,而这种对谈形式已经成为近年来《扬子江诗刊》的一大特色了。庚子年成了改变世界的一年,甚至许多人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都变了,而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更是具有重新“洗牌”的意义。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诗人对什么负责?诗人为何写作?什么样的诗人才是伟大诗人?诗人与现实是什么关系?无论是日常状态还是非常时期,“诗与真”“词与物”都在考验着每一个写作者。杜甫几乎从未处于他那个时代诗歌的中心,但是他成就了最伟大的诗歌传统和精神共时体,由此他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而从终极写作和未来读者的层面出发,每一个人的写作又时刻充满了惶恐、焦虑和不自信。我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杜甫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诗学价值。
从秦州到夔州:“文学中的晚年”或“晚期风格”
在夔州及其后的岁月中,杜甫在风格上作了最激进的试验,夔州诗的象征世界最神秘、最迷幻,达到了极端的复杂多样。
——宇文所安
霍俊明:可能越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人生的淬炼,对于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我们的认识就会越深入,“人在青年时期,对于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或多或少有些‘敬而远之的思想,作为文艺爱好者,喜爱的往往是些不那么伟大而对于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的作家,中年后,经历渐多,阅世日深,才逐渐理解到历史上经过考验的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自有它的理由存在。”(冯至《歌德与杜甫》)这几年在习字的过程中我总是隔些时日就会抄写杜甫的《秋兴八首》以及他的晚年之作。
雷平阳:十年前,我常用毛笔抄杜甫的诗歌,不经意地发现,杜甫诗歌高频率使用的词汇中,有两个是“白骨”和“白发”。我由此还做了总结——看到路边或旷野上太多的白骨,邀其入诗,忧心如焚,杜少陵的头发活活地被骨粉染白了。
霍俊明:《秋兴八首》是杜甫“晚期风格”的巅峰之作。765年(唐代宗永泰元年)4月杜甫好友严武去世,该年5月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沿江而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去蜀》)766年秋天,杜甫流寓夔州(即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奉节)时所作《秋兴八首》被认为是“才大气厚,格高声宏,真足虎视词坛,独步一世”(郝楚云)之作,秋风般的“暮年”气息和满纸的肃杀扑面而至,“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楼。竹叶于人既五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五首》)在夔州的近两年时间,杜甫居然写出了380多首诗作——占其传世作品的四分之一,人生的暮年却激发出了“老去诗篇浑漫与”般的诗歌高峰。与此同时,这也会让我们想到“文学中的晚年”或“晚期风格”,“一种严肃冷静甚至忧郁沉重代替了成都诗中那嘲讽的、半幽默的自我形象。在夔州及其后的岁月中,杜甫在风格上作了最激进的试验,夔州诗的象征世界最神秘、最迷幻,达到了极端的复杂多样”(宇文所安)。杜甫诗歌的晚年确實将个人风格推向了极致,“晚年律更细,独立自苍茫”(徐子能)。1998年秋到1999年秋,从厦门辗转到天津的青年诗人马骅(1972—2004)就写下了向杜甫“致敬”的《秋兴八首》:“秋天还未开始就已结束,仿佛狂风中/突然苏醒的紫荆。西风在二更到来,又在/三更离去,满头的黑发在一夜之间/被一张纸染白。”这让我想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诗人冯至,他对歌德的阅读、译介和评价更多是聚焦于晚年的歌德而不是狂飙突进时期(早期)的歌德,“我数月以来,专心Goethe。我读他的书,仿佛坐在黑暗里望光明一样。他老年的诗是那样地深沉,充满了智慧”。1941年的时候冯至写有一篇文章就名之为“歌德的晚年”,“我天天在一切的努力和工作时,只看见那不是我的意志,却是一个更高的力的意志,这个力的思想并不是我的思想”。
王家新:1997年我于德国斯图加特写下组诗《孤堡札记》,其中有这样一首:
在起风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你
杜甫!仍在万里悲秋里做客,登高望北
或独自飘摇在一只乌篷船里……
起风了,我的诗人!你身体中的
那匹老马是否正发出呜咽?你的李白
和岑参又到哪里去了?
茅屋破了,你索性投身于天地的无穷里。
你把汉语带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