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军入政:北洋六镇崛起与清末政局.docxVIP

由军入政:北洋六镇崛起与清末政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军入政:北洋六镇崛起与清末政局 1895年8月2日,一位30来岁的中年人兴冲冲地走出了紫禁城。当天上午,他蒙受光绪皇帝召见,畅言练兵自强事宜。皇帝对其主张深为赞赏,命他将设想条陈上奏。20日后,此人递上了洋洋洒洒长达*****多字的《遵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缮折》,从十二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甲午战后清廷军事改革的诸多事项。综合而言,其主张大致涵括: 一、眼下湘淮军“承平日久,暮气浸深,今之勇营,亦犹昔之绿兵也”,“为今之计,必经亟设新练军营,另立规制,参用西法,庶可巩边陲。” 二、关于练兵方略,建议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同时“简派明练时务之知兵大员予以督练之任”,而不将大权交由外人,避免军权旁落。 三、“兵之有律,犹纲之有纲,决无纪律不明而能制胜者也。”因此军纪必须严格。 四、鉴于“旧制将勇,薪饷较少,故弊端丛生,虽峻法不能止之”的现状,故必须优给薪饷,且设立专门机构加以落实。 五、从来千军易集,一将难求。清廷“现有诸统帅,大都起身卒伍,素不解书,年壮时欣羡名利,承人指示,恃血气之勇,偶得显宦,甚至有未曾经战以附保钻营并得身膺间帅者。迨逸久年高,精力既衰,即昔时血气之勇已早消磨,所与者惟利欲熏心油滑耳。”培养新式将领迫在眉睫,且必须经由正规军事学堂或国外留学来塑造。 六、仿照西方募兵制,对应募兵丁限以一定的条件,“如身长须若干尺,力量需若干大,每时行走需若干里,自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为止”,杜绝街市游手好闲之辈和油滑的游兵散勇。 七、思想教育也是练兵的重要内容,应大加重视,“宜每日下晚操毕,集将弃另一处,明国卫民亲上死长之义”,以期激扬忠君爱国之士气。 八、武器装备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练兵器械必求其精。”并要加大对先进科技的引入,如德律风、照远灯、千里镜等,力求装备整体现代化。 手捧此条陈,慈禧、光绪二位最高领导心中甚喜,对这个中年人印象极好,于是派其到督办军务处差委,参与清末军改。 通观此文,对于清末军改的设计,堪称全面、周到、新颖,其中大多数主张都在日后开展中予以实施,评价其发清末练兵之先声,似不过分。这位万言书的作者,就是北洋六镇之父:袁世凯。当然,恐怕谁也没料到,两宫的这次任命,不单单改变了清末的军事格局,甚至致使日后的政治版图重组。 “于兵事最为相宜” 袁世凯得以参与练兵大计,可不仅仅是讨了太后、皇帝欢心这般简单。仔细梳理,可谓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于一体,得其所愿,更如他人所愿。 所谓天时,便是甲午后的军事残局。 彼时朝野诸人笔下的巨大“槽点”,即湘淮兵勇不可恃,他们“万不可用也,宿将久经凋谢,继起者非亲戚,即其子弟,均未经战阵之人。皆以贿成,扣饷早怀积怨,况功名已成,习气已成,骄奢居人先,战斗居人后”,“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 于此大背景下,清廷改制督办军务处,先负责裁撤湘淮兵勇、编练新军,后徐图国防建设、军工企业乃至交通配套等相关规划、产业的发展。按照学者马忠文先生的考察,“督办处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原属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部分职能,扮演了统筹新政的特殊角色。” 而总其成者,正是此际得宠的大臣荣禄。荣禄掌控军务,其实隐然秉承皇族扭转平定太平天国以来汉族督抚把持军政、重新收拢军权的意图。这势必会引发央地关系、政治局势的微妙变化。 然而,数来数去,能够担当替朝廷练兵之辈,满蒙宗亲中却始终不得人选,所以清廷到头来还是要依仗汉人来创建新军,前有胡燏棻,后便是袁世凯。 谈到地利,可分两头讲起,一是袁世凯之阅历,二是袁世凯之处境。 对于军事,袁氏并不陌生,且自小“尤好读兵书,乃昼习词章,夜究兵书”,具有一定的天赋。 驻扎朝鲜期间,袁世凯在大大小小多次政治风波中锤炼了个人的实战与应变能力,王伯恭在其《蜷庐随笔》中写道:“其为朝鲜练兵,则以战事之后,朝鲜人仍以刀架对敌,慰亭讽国王以讲求武备。于是王以五百人属其督练。慰亭欣然受命,延一王姓,新自德国归国为之教习,终日在大院中排班进退……教练甫半月,慰亭请国王及吴帅阅练,居然可观。国王大悦。吴帅赏战衣人各一袭,于是慰亭有能军名,国王且咨合肥,请其才可独当一面云。”这种独当一面与临阵对敌的丰富经历,恐怕是国内很多高级将领都未必具备的。 然而,昔年在朝鲜风光无限的袁世凯,终因甲午战事失去了驰骋的平台。所以他潜回国内,四处奔走,谋求新的机会。 袁世凯的交际能力令人叹服,其很快便与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熟络起来,另外接通天线。比如时任督办军务大臣的翁同龢,初见小袁,颇感其“开展而欠诚实”。顶不住袁世凯三天两头串门汇报,翁师傅很快就改变了观点,认为他“家世将才、娴习兵略”,“此人不滑,可任也”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