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潮《篆书立轴》和无所住斋
打开文本图片集
陈潮(1801~1835年),字宗海,别字东之,江苏泰兴县霞幕圩(今泰州曲霞镇)人。他幼承家学,勤奋苦读,治学广泛,于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算学都有深入独到研究,著有《四元细草》二卷。陈潮先以廪生游太学,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学识才华显名都下,当时京城有十二子,陈潮为其中之一。由于勤奋治学,积劳成疾,撰《缀术辑补》未成而卒于北京寓所,享年34岁。
陈潮又是一位书法家,尤以篆书著称,时人称其小篆“质朴古雅,上埒阳冰(唐代篆书家李阳冰)”。有句云:“荔棠小令东之篆,云伯先生七家诗”,此“东之篆”就是指陈潮的篆书。有清一代,小学昌盛,再加上江左遗风,学者多习篆籀文字。然而到了陈潮所处的时代,碑学大盛,当时的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大力提倡碑学,陈潮的家乡泰州地区便是碑学中心。而陈潮学书却静对时风,独研篆法。他精研六书,不但钻研了许慎《说文》,对徐铉、徐锴以及钱大昕、段玉裁诸家异同详加考核,探究原委。书法上他直接取法钟鼎文字,从古人书法中吸取营养。每日晨起必作篆字三百,寒暑不辍。他的篆书富有古法而求新意,其铁线篆苍秀圆劲,具有《峄山碑》的神韵;玉筋篆圆润婉通,气韵流宕。后人对其篆书评价很高,如康有为认为他的篆书“思之颇奇”。朱东润说:“东之先生作篆高者,上比上蔡(李斯),下犹不失阳冰(李阳冰)。”曾熙说:“东之先生与道州(何绍基)为同年友,道州篆法多取东之,天不与年,流传亦少,殆亦命耶!”马宗霍说:东之篆书驰骋有势,而神颇能闲。惜其早卒,不能充其所至。”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作品流传较少,不为世人所知。现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篆书立轴,从中可看出他的艺术成就。
这幅篆书立轴纵107厘米,横40厘米,纸本,文日:“世事让三分,天地宽阔,心留存一点,子孙种耕。”结体端庄严整,宽博开阔,运笔如流金出冶,随范铸型,古厚之气浓烈。古厚是陈潮篆书的一大特点,所谓“古”就是遵守传统笔法,即中锋用笔;除垂直笔外,仍坚持每画两头圆的笔法,历史上的篆书大家如李斯、李阳冰、邓石如等莫不如此。所谓“厚”,就是笔画充实,真力弥满,不薄不弱不飘。此幅是陈潮篆书作品的代表,充分反映了其落笔稳健、斩钉截铁的风格。落款为“东之陈潮书”,下钤“陈潮私印”白文印、“字东之”朱文印。
立轴右有收藏者题跋,字体亦隶亦行,笔力苍劲,独具一格。其文日:“陈潮,字东之,江苏泰兴人,清道光举人,生平肆力于学,工小篆,精专六书、音韵之学,尤锐志于学术。”落款为“无所住斋主人识”,下钤“李一氓”白文方印。由此可证,此轴曾为李一氓收藏,“无所住斋主人”就是李一氓本人。李一氓(1903~1990年),四川彭县人,是一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一辈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和版本目录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中联部副部长、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组长、中顾委常委、中纪委副书记等职。抗战期间,李一氓任中共准海区委副书记兼淮海行署主任等重要职务。据《李一氓回忆录》记载。李一氓的书画收藏始于1945年。1945年9月,新四军三师解放淮阴城,同年11月1日,以李一氓为主席的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城建立,与此同时,中共华中局也迁入准安(今楚州区),李一氓同时担任华中局宣传部长、苏北党委书记职务。淮阴和华中局所在地准安是富于文化传统的城市,李一氓发现部队宿营时一些战士把字画屏幅铺在地上睡觉,部队转移后便无人收拾,于是就命令警卫员一幅一幅地卷起来,让当地群众认领,无人认领的就暂时收藏起来。他还向指挥员们打招呼,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最好都集中交给他。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戎马倥偬之余,他收集了一批字画,随他转战南北。
“无所住斋”是居无定所之意,是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的写照,亦是老一辈革命家乐观幽默心态的反映。戎马倥偬的间隙,将这些书画拿出来个人欣赏或与战友共赏,自有一番乐趣,同时对认识苏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对开展苏北根据地的文化建设都颇有裨益。1949年,李一氓奉调北京,将所藏书画悉数交给进京开会的苏北代表团,请其带回。其中的一部分后来被辗转移交给淮阴市展览馆(淮安市博物馆的前身),成为该馆建馆的基础,亦是该馆最早的藏品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淮安市博物馆还藏有“无所住斋”收藏的书画30余幅,上面或有李氏题跋,或有“无所住斋”收藏印,或有“一氓清赏”鉴赏印,或有“李一氓”名号章。
从内容来看,这些藏品多是苏北一带名家之作,和苏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很深,对研究苏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从形式来看,这些藏品多为书画小品,鲜少宏幅巨制,大都是些尺寸不大的扇面斗方,这应是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使然,是由于行军转移而不得不多次精简的缘故。这些书画作品历经战争劫难,被老一辈革命家精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