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学案-专题三-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doc

2020-2021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2学案-专题三-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含解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使中国因此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①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②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时间:1953年。 (2)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过程 措施 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 三大改造(调整生产关系) 时间 1953—1957年 1953—1956年 基本 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组织广大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成就 (1)到1957年,一五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2)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实质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 意义 (或评价) (1)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eq \a\vs4\al([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纳为“一、一、二、三”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 ①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在我国确立。 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③内容: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召开 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 主要 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严重失误 (1)原因 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的影响。 (2)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eq \a\vs4\al([易混辨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 (1)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 (2)“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调整恢复 (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建设成就 (1)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eq \a\vs4\al([整体图示]) 图解1956—1976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探索及启示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 (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引发“全面夺权”狂潮。 (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交通运输阻塞,工矿企业管理混乱,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 2.局部整顿 (1)周恩来的整顿 ①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②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③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2)邓小平的整顿 ①背景:1975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②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