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公正观念.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公正观念 一、政策的公正优先于法律的公正 如果能知道社会失序的根本是执政者丢弃大道,那么重返大道,执行符合大道规律的政策就标本兼治了。道家学派的庄子则从法律本身的正当性角度对法律的虚伪性提出了严厉的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他认为满口把道德和法律挂在嘴边的政治人物,看上去是宣扬伦理纲常,但其实他们和盗窃没有根本的区别,只不过盗窃小物件会被他们的法律惩罚,而那些掌握国家话语权的人却是盗窃了国家的法律和道德,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对正义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界定,从而使得他们对百姓的盘剥变得成为名义上的合法行为,他们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还还被授以诸侯公爵的职位。他因此也对孔子宣扬道德仁 义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外刑者,金与木也 ; 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 ; 离内刑者,阴阳食之。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他他认为孔子等鸿儒是做了不忍一世之害, 却贻害万世的事情。而如果要摒弃这种痛苦,只有能效仿天地大道、执行无私大道的政治家才能做到。在道家看来,法律是被看作为一种细枝末节的事物,而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尤其是在于君主能否采取恰当的政策。《淮南子》有这样的比喻记载:“夫临不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署争得也。”意即在说,“在江边钓鱼,一整天也不能钓满一箩,虽然有弯曲的钓钩,上面有锋利的倒钩,纤细的钓绳,芳香的鱼饵,再加上有詹何、娟嬛的高超技术,但是所钓之鱼也还是不能与大网扑捞相比。”法律仅是一根钓竿,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要反思为什么犯罪而不是如何镇压犯罪,频繁动用刑罚不是长治久安的良策。 “夫峭法刻诛者,非霸王之业也 ; 箠策繁用者,非致远之术也。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不能见渊中之鱼 ; 师旷之聪,合八风之调,而不能听十里之外。”可见治理社会不能依靠个人的心术,而是要采取顺应自然符合大道的根本政策。第二种答案以法家学说为代表,认为治理国家要严刑峻罚、平等执法。这种观点突出了法律在治国理政中 的重要性。其一,法家主张法律可以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其二,严刑峻罚可以消除人们逃避制裁的侥幸心理。其三,只有平等适用法律、赏罚分明才能真正获得权威。“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不过在法家的学说里,法律和其他手段一样都是治理国家的策略或者“术”而已。刑罚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无人犯法、无刑可用。法家的严刑峻罚是建立在对人性趋利避害的心理机制基础上的。但法家也在思考着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反思犯罪的社会原因。他们认为社会贫富分化是造成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说得就是这个意思。像《管子》、《韩非子》这些法家学说代表作都在开篇阐释了君主执行天道无私政策的先决性,在这点上,法家的思想和道家是一致的,他们都推崇君主替天行道的思想,并且把君主执行天道作为政权“合法性”的前提。学界向来把法家学说理解为一种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看待,这是有失偏颇的。法家学说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九惠之教”政治理想展开的。他们对君主都提出了和道家相类似的无为而治要求。“如地如天,何私何亲 ?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合格的君主不住美丽的宫室、不听华丽的音乐,不是因为厌恶这些,而是因为这对于农业和教化有伤害,就好比在冬天不吃冰,不是因为厌恶冰而是因为这有害于身体。”在这点上,法家也主张君主德行的至关重要性,只有效仿天地日月,无私无贪,才能营造官廉民安的社会正气。而法律都是在“道”的支配下,作为一种服务“道”的手段而存在的,法律还要随着犯罪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变化。 第三种答案以儒家学说为代表,认为国家治理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强调“礼法结合”和“德主刑辅”。儒家认为,德教的效果往往是刑罚无所能及的。《淮南子》记载,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见得鱼释之。巫马期问 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 ?”渔者对曰: “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严刑在其侧者。季子何以至于此 ?”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于此者刑于彼。’季子必行此术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其意即说,孔子的弟子巫马期穿着粗布麻衣改容换貌去观察季子治理单父的效果,巫马期看见有人捕鱼后又放回水中,就问原因,渔夫答:“季子不希望人们捕鱼,我刚才捕到的都是小鱼,因此放回水中。”巫马期说:“季子的德教好到这种程度,能使人按暗中做事都像有刑法在身边一样。道德驯服人心的功能是法律所不能及的。统治者的政策具有移风易俗的

文档评论(0)

188****78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