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传播学教案第15单元.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单元 时 间 年 月 日第 节 章 节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论 新闻框架理论和第三人效果理论 名 称 授 课 多媒体 教学 3 方 式 时数 教 学 了解这两种理论的特点 目 的 教 学 可以复述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 求 教师讲授、课堂提问、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 学 方 法 第一节 新闻框架理论 一、框架理论的基本源流 E. 戈夫曼在 1974 年《框架分析》中为框架下了这样的定义。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得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框架具有预设性和发展性。 20 世纪 80 年代引入传播学和新闻学领域。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和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 G.贝特森在 1955 年提出。 元传播: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 教 学 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元传播包括三个要素: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 内 容 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框架指的事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二、框架的双重含义 第一,框架作为一定得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三、新闻框架的概念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 - 1 - 新闻框架。 四 新闻框架的具体操作机制 框限——主要使用选择策略,即决定新闻的取材范围,选择 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的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 内在结构——主要适用重组策略,即入选的报道内容各要素 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 构新闻文本的完整意义 五、对新闻框架的理解 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第二,在一定得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六、新闻框架的功能 新闻框架具体有四种功能 : 提供问题定义、 阐释事件原因、 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所有这些功能,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互动过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 七、受众框架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者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 受众在大众传播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新闻框架理论的理论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迄今,框架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构建论的框架理论,把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看做是一种构建现实及其意义的活动,认为媒介通过构建不同的新闻框架来向我们呈现现实、定义现实。 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来 - 2 - 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第二节 第三人效果 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1983 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W.P.戴维森在《公众舆论季刊》上发表的论文《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 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 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对 “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第三人效果的两个假说 知觉假说 人们感觉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假说 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 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 以免他人受传媒影响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利益和福利。 三、第三人效果的心理依据 “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 (1)对自己盲目乐观; (2)虚幻的优越感; (3)自我服务式归因。 按照“自我强化”理论,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原因人都有 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

文档评论(0)

188****78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