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学习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 ,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 ,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 , 就是学习。可以说 , 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 , 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 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 , 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 了学习的重要性 , 是一篇鞭辟入里 , 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 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劝告”。教者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 “学”, 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 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 . 精品文档 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 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 (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 (今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重实践,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的 “性恶论 ”与《劝学》(为什么要劝?)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人之所以能够弃恶从善,是因为人不断地坚持学习。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 “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 “礼 ”治,强调“行 ”对于 “知 ”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 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20 卷, 32 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 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 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四、研习课文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

文档评论(0)

151****0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