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维克多·雨果,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漫长的一生,几乎经历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政治中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变革。他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政论,充分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法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下层群众的疾苦。而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本文从雨果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中来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这部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创作历时长达三十余年的长篇巨制,这部作品受世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更因为它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主要人物,尤其是冉阿让体现出来的。 冉阿让是一个忠厚善良勤劳的工人,但是他“愿意工作,却缺少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少面包”,为了姐姐的孩子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判入狱五年,后几次越狱不成,结果因为一块面包受了十九年的牢狱之苦。冉阿让出狱后因为带着表明劳役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饱受歧视和侮辱,走投无路的他不再相信世间还有公正和真理的存在。冉阿让的这一部分遭遇展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事实:社会的不合理、法律的不公正、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雨果借着冉阿让的命运对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也对苦难者悲惨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喊出了“人类社会所加于他的,只有残害”的不平的呼声。这样的遭遇使雨果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发出救世思索,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情节。 不公平的待遇使得冉阿让要以恶制恶,不惜一切去求得生存。于是当米里哀主教为他提供自己所能的最好的食宿时,他不为所动,反而在半夜偷了主教家里最值钱的银餐具悄然离去。被人发现后,米里哀主教没有揭穿冉阿让,而是说银餐具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又把家里剩下的一对银烛台也送给了他。在这段情节中,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说了至关重要的两句话,“您从那个苦地方来, 如果还怀着愤恨别人的心, 那您真是值得可怜的; 如果您怀着善心, 仁爱、和平的思想, 那您就比我们中间的任何人都还高贵些”、 “我的兄弟, 您将改恶从善, 我买下了您的灵魂, 我把它从阴暗的思想和堕落的精神中挽救出来交给了天主”……米里哀主教的举动和发自内心的话触动了冉阿让,但是多年的愤恨不是一时就能平息的。他在路上抢了一个捅烟囱的孩子赚来的血汗钱,也就在这一刻,他的心猛然震颤了,十九年来第一次流泪。主教的忠告使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到了怎样的地步…… 这里体现了雨果的“道德感化论”。在雨果看来, 一个不幸者挺身去和整个社会搏斗, 只是一种“疯狂的举动”, 只有仁慈博爱才能够提高个人道德、拯救社会; 而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 一切受难者均将得救。雨果笔下的米里哀主教, 实际上是爱和道德的化身, ,把冉阿让这个“异常险狠”的苦役犯感化成为一个一心向善的人。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 描写了冉阿让被感化而在心灵上“脱离苦难”的过程,从而宣扬了“道德感化”的思想。 此后的冉阿让改名换姓,开设工厂成为了富翁,他用米里哀主教的精神帮助人们,成为了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他帮助女工芳汀并收养其女儿珂赛特,让本来萧条的蒙特漪市成为了一个崭新的地方,“失业和苦难都已经被消灭。在这一乡已经没有一个空到一文钱也没有的衣袋, 也没有一个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 “他的工厂成了一个中心, 在厂址附近, 原有许多一贫如洗的人家, 到后来, 在那一带却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区域……” 这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描述。他以为, 只要有一些像冉阿让这样的慈善家, 能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肯于慷慨地向穷人施舍; 只要建立起蒙特猗市这样的世外桃源, 劳动人民的苦难就能够解除, 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就能够消灭。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暴露了雨果的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情绪。雨果并不真正懂得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之根源,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总是以抽象的道德代替阶级和社会, 他的人道主义崇尚感化,反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暴力。其结果, 是他的人道主义与社会现实之间发生了深深的裂痕。 故事继续发生。冉阿让因前案被警察沙威追捕,为了不连累无辜的商马第,他决定自首。再次潜逃后冉阿让隐居巴黎,一面逃避警察的追捕,一面寻找机会尽力帮助别人。他把珂赛特从德纳第的手中救了出来,为了她,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时珂赛特正与共产主义青年马吕斯相爱。1832年6 月街垒战斗时,马吕斯参加起义,冉阿让来助战。在这里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者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警察沙威潜入据点侦察时被捕,并被叛处死刑,冉阿让却以德报怨,私自放了他。马吕斯重伤后,冉阿让背着他从下水道逃出,又遇到一直追捕他的沙威。沙威有感于冉阿让的品格,深受良心责备,在放走他后投河自杀。马吕斯与珂赛特结合后,因对冉阿让有所

文档评论(0)

beifangl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