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西藏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二)C卷
一、 书写 (共1题;共5分)
1. (5分) 抄写词语
渺小 ? ? ? ? ? ? 惭愧 ????????????? 气馁
二、 积累展示 (共5题;共52分)
2. (8分) 根据拼音写词语
mò? lì
mào? zi
ɡǔ? suì
huò ?rán? kāi? lǎ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ē? bo
yù? hán
hé? xié
pī? bō? zhǎn? là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3分) 根据提示填空。
是一个古汉字,意思是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由此,可以猜出它就是我们这学期学过的“________”字。用音序查字法查这个字,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4. (12分) 填空。
________不自________??? 默________ ________声??? 运________自________
________尽脑________? ??________来________去? ??随________所________
5. (15分) 照样子写词语。(各写三个)
一块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懒洋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端正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式各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4分) (2019六上·富阳期末) 将下面古诗文或名句补充完整。
(1) 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
(2) 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3) 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4) 野旷天低树,________。
(5) 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6)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
(7) 说到爱国,我想到了宋朝李纲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到知音,我想到了人们常用“________”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8) 《七律?长征》是围绕着“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的。
(9) 《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理解 (共3题;共20分)
7. (5分) 课文综合回顾。
作者在课文中追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童年趣事,在写故乡的月亮的同时,还写了________的月亮和________的奇景。写这些月亮和奇景的用意是( )。
A.与故乡的小月亮进行对比,说明作者最爱故乡的小月亮,永远也忘不了它
B.想表达漂泊天涯时看到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一样美丽,一样令人怀念
C.将所有自己怀念的月亮和美景都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8. (9分) 按课文《看雪》内容填空。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
孩子们问老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惊奇地问。
老师说:“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北京离这儿很远吧?”孩子们问。
老师说:“不算太远。”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老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思考:
(1) 为什么台湾的小朋友很想看到雪?
(2) 北京的冬天,天上________着雪花,地上________着雪毯,树上________着银装,到处一片________。
9. (6分) 课内阅读。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________。
(2) 请你想象一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工具,是怎样被运上这陡峭的山岭的?
四、 快乐写话 (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