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修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案范文.doc

[哲学]思修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案范文.doc

  1. 1、本文档共1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 作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 并通过深入探讨价值问题, 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的目的,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评价。 教学难点: 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热点 :怎样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去享受生活、焕发生命、完善自我、服务 社会 教学方法: 课堂提问与诵读、案例分析、讲授 导入新课: 谈到人生价值,可能有同学想:这么大、这么抽象的题目, 怎么讲、怎么听? —— 我们才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换一个角度,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 资料 “斯芬克司之谜” 相传,古希腊有—个女面狮身的怪兽,名字是斯芬克司。它盘踞在路口, 向过往行人提出种种质询,谁若是回答不出。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吞进肚里。 这天,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外地来的年轻人经过这里,斯芬克司故意难为 他给他出了一个很难破解的谜语: “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 中午用两条腿,傍晚用三条腿;而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它最软弱的时候 ?” 俄狄浦斯猜中了这个谜语,于是斯芬克司大叫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 死了。俄狄浦斯的答案是这样的: 当人幼年的时候, 要用四肢爬行; 等长大了, 就能站起来用两条腿行走;到了老年,行走不方便,就要加上一条拐杖,因而变成三条腿。幼年是人一生最软弱的时期,所以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到底是什么?这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请同学们也来思考并回答一下: (学生参与,每人写出自己对人的理解) 几千年前,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赫然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名曰“神谕”,实则凝聚了古希腊人的智慧。它是人类要求认识自已,并且掌握自身命运的一种象征。 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 “值得 ”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有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述新课 : 一、 世界观与人生观(一)中外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种种描述 1、古代中国思想家们对人本质的述说( 1)性善论 以孟子为代表。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根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即,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俗化而广泛传播。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我国佛教受‘性善论’很大的影响,比如, “我佛慈悲”。( 2)性恶论 以荀子为代表。荀子认为,人皆好利恶害,必然要与他人抢夺争斗,导致伤 害残杀。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为保障秩序,就要制定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他 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后来就有了一句俗语, “人不 为己,天诛地灭”。 ( 3)人性无善无恶论。 代表人为告子。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他认为人性是先天与生俱来的本能即“生之谓性” ,人生来的本能为“食色” 。“食色,性也”。人性是饮食男女人人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无所谓善恶。而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告子把人性无善无恶说比喻为“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如果说人有善恶那也是后天引导的结果,而人性却无所谓善恶。 ( 4)人性有善有恶说。 最早提出 “性有善有恶” 的是战国早期的世硕。 世硕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两种不同的属性,如同“阴阳” 。这种有善有恶的人性,通过后天的引导“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可见,人性的“善恶在所养焉”。两汉以后,大多数哲学家都赞同人性有善有恶说。因此,中国德育史 上先后出现了扬雄“性善恶混说” ,二程、朱熹等人“性二元说” ,王夫之“性日新说”等等。中国古代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辩大多从伦理角度来进行, 这种对人性的透视为人类认识自身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思想遗产。 2、西方世界关于对“人”认识的嬗变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西方世界对于 “人”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 柏拉图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没有羽毛的动物。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率先努力把人和动物进行区分。他把人定义为,人是能够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理性动物。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对“人”进行深刻的揭示,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政治动物”。柏拉图的这位学生对“人”的认识以及后来出现的“人是 理性动物”之说显然比从前要深入得多。但是,到了

文档评论(0)

wss19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