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转型框架设计(20210301115131).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宏观经济转型框架设计 关于宏观经济政策,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机构、经济学家、国内的一些政府部门,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和预测。这里,我拟就财政和货币政策谈谈自己的分析,并给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一、几年来财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 当 1997 年我们还在将“九五”期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取向于 控制通货膨胀时,当年的零售物价上涨率已经控制在 0.8 %的水平上了,而 1998 年零售物价下降到 -2.6 %。 20 世纪如年代后期以来,物价持续走低,待业和下岗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于是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 策,即每年为此专发国债 1500 亿至 1950 亿不等。 2003 年又要发行 1500 亿国债,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以为,财政政策的方式和效果值得反思。 扩大需求的财政政策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银行不借款给财政,用超经济增加货币的办法来平衡,多增加的货币没有相对应商品和劳务的保障,分摊在现有的商品和劳务上,扩大需求,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办法的使用已经被人民银行法和国际性的银行协议所禁止。从实际的运行来看,因为物价持续走低,流通中货币量增加不多,就是这几年经济发行货币的部分,有一些实际用来补充了银行的资本金,有一些用来核销企业欠银行的不良资产,消化银行中多年的呆坏账,部分用来再贷款。资金这方面的使用,对于扩大需求几乎没有用处。 第二种是政府对企业和投资者减征税收,使其投资成本降低,资金盈利水平提升,再投资水平增强,投资积极性上升,从而使社会总投资增加,扩大投资总需求。英国的撒切尔、美国的里根,在经济不振时,都曾用减税的办法实行过刺激;当前,美、英、法、德等国也都在或多或少地用减税来克服各自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不振。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相反地,增加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是一国在经济过热时抑制投资需求的一种方式。因为增税会降低投资和资金的利润率,增大企业的投资成本,削弱企业再投资的资金水平。 第三种是发行国债,财政向银行和居民借款来增加投资,扩大需求,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1998~2002 年,各年政府的内债分别为 3228 亿、 3715 亿、 4157 亿、 4604 亿、 5000 亿,各年名义增长率为 33.9 %、 14.7 %、 12.2 %、 10.8 %、 8.6 %。其中一部分资金投入国债投资项目, 购买水泥、钢材、砂石等建材和设备,再加上它的乘数效应,扩大了投资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成长。 虽然几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总需求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方式和效果我觉得还是需要反思。 首先,发行国债扩大总需求与税收增加太快抑制总需求相矛盾,甚至税收增长太快抑制投资使需求萎缩,很可能抵消了由国债发行扩大的总需求。我们来看近几年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增长和税收增长的关系(见表 1)。 表 1 财政税收增长、国债增长与经济增长单位:%、亿元 附图 注:本表根据各年《中国统计摘要》和国家税务总局网相关数据整理,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中不包括债务收入。 通过表 1 能够看出,从 1999 年开始,财政收入(税收和各种向企业事业收取的预算外资金)增长的速度,远高于国债的增长速度;而且 国债增长速度从 1998 年的 33.9 %下降到 2002 年的 8.6 %;到 2003 年后,国债发行的很绝大多数要用于还本付息,国债能用于投资扩大需 求的规模也相对应减少。而这几年,税收的新增加额规模很大,几倍于国债的增加额。所以,能够断定,发行国债扩大的总需求,实际上完全被税收增加所抵消。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中我们用了两种作用相反的政策,即发行国债来扩大投资需求,而用增加税收来抑制需 求。只不过,税收增长太快,如果再不发行国债来实行平衡,那么税负抑制经济增长的力量会更强。 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官员认为,财政收入增长和税收增长快于 GDP 增长,并没有增加企业的税负,没有影响总需求,也没有致使经济运 行过冷。这是一种在经济学上可能是讲不通的说法。供给经济学论证过税负增加对需求的影响,并且以很多国家的数据实行过验证,而且也有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成功的实例。税负增长快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增长,的确影响了这几年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使国家不得不以发行国债的方式来补充社会投资的不足。 自 1994 年税制改革后,从财政收入的纵向分配看,中央从省里集中过多,省里从市地集中过多,市地从县里集中过多,而县则从乡镇、企业和农民头上集中财力。只有这样,县乡镇才能平衡本级预算,才能养活庞大的吃皇粮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样,中央和省靠税收,市地、县和乡镇靠收费,结果,虽然中央再三强调禁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但是地方上从企业和农户中的收费很难减少,而且逐年 增加。实际上,如果按照负债、开支、资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20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